第22章 楚汉相争(11)
一阵惊天动地的马蹄声,一场铺天盖地翻滚而来的浓尘,带来了一支冒顿亲率的生力军。汉军难以抵敌,纷纷败下阵来。刘邦方知匈奴并非不堪一击,北方不像南方那样狭小,只得命令汉兵边死战边后退,扼守住平城东北大山。汉军好不容易撤进山中,刘邦令夏侯婴带领重兵扼守山口,修筑工事,居高临下,阻击敌军进攻。汉兵打退匈奴的数次进攻,不觉天色已晚,匈奴停止攻击,将整座大山团团围困。这座山叫白登山,冒顿早已在四面八方设下伏兵,引诱汉兵进入山中,四面围住。汉兵进退无路,内外隔绝,进入了口袋之中。冒顿“围帝于白登七日”(《资治通鉴》语),刘邦后悔莫及。刘邦只得盼望外来救兵。刘邦哪里知道,冒顿尽起倾国之师40余万,内围外阻,汉兵怎能援救自己?刘邦久盼救兵不来,眼看粮草将尽,不用匈奴进攻,汉兵也会被饿死冻死。刘邦不得不组织多次突围,但是四周被围得像铁桶一般,除了丢下一批将士的尸体,哪里能前进半分。刘邦登山观察敌情,只见到处是胡人胡兵,西方白马,东方青马,北方黑马,南方赤马,整整齐齐,没有半点破绽,心头焦急万分。每到为难之时,他都会想到张良、韩信。可惜张良未来,因为张良淡泊功名,自称有病;韩信已被贬为淮阴侯,心中老大不满,上朝尚且称病,更不要说出征。若是韩信出马,冒顿雕虫小技,恐怕难以瞒过他的眼睛。幸好陈平来了,陈平虽然未曾亲自指挥过大战,但是肚子里面有若干奇谋诡计。陈平来了,刘邦急忙问计:“匈奴已经困我数日,情况紧急,你有何良策可解此围?”陈平眉头紧锁,想了半天,摇摇头说:“皇上不要急躁,容我仔细想想!”陈平慢慢退去,刘邦焦躁不已、一筹莫展、惶恐不安。不多时,陈平已经来到刘邦帐内,细细地说了一番话,刘邦大喜,立即着人办理。陈平密遣一位心腹使者,携带黄金、珠宝等物向胡营走去。使者一路上金钱开路,很快来到阏氏帐前,送上一块金灿灿的金砖,专请卫士带路。很快见到了阏氏,使者急忙献上黄金、珠玉等珍贵物品。这位阏氏深受冒顿宠幸,行军打仗,狩猎游玩,寸步不离。此次扎营山下,屡次与冒顿并马出入,恰好被陈平看见,陈平因此在她身上用计。阏氏看到如此宝物,眼中发光,忙问:“你来见我,有何要事?”汉使忙说:“单于久困我主,我主敬慕单于和阏氏,特派我送珠宝金玉给阏氏,敢烦阏氏将此图转送单于殿下。”阏氏看到金银财宝,早已馋涎欲滴,爱不释手,急忙收下;展开画卷,只见一个美女,虽是图画,却也风度翩翩,秀丽动人,心中一阵醋意直往上冒,忙问送这幅美人画给单于,是何用意?“如今汉帝被困白登山中,全是由于韩王信挑拨离间而起。汉帝希望罢兵修好,特派我来向阏氏求情,代为转请。恐怕单于不答应,愿将国中第一美女献给单于为妾。此女不在军中,先将此图献上。今已派人前往长安去取,不日就可到来,请阏氏娘娘代为转达。”汉使答。阏氏缓声道:“你们中国人常说‘君子不夺人之美’,这美人一定受到汉帝宠幸,不用送来,此图你带回去吧!”汉使听后,忙说:“阏氏娘娘甚懂人情世故,汉帝也的确舍不得如此美女,也恐献给单于,夺去阏氏娘娘之爱,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阏氏娘娘能解汉帝之围,汉帝自然不会再
送此女。切望娘娘尽力。”阏氏说:“你放心回告汉帝,我会尽力而为!”汉使收起画卷回报陈平,陈平告知刘邦,刘邦大喜,放下心来,静候佳音。阏氏趁与冒顿枕席之间,说:“我们匈奴的习惯,两主交兵不相围困;单于得到汉地,最终还是不能久居;汉帝久困白登山,久攻不下,必有神灵保佑;况且,就是擒获汉帝,大王愿结这生死之仇?”冒顿正为久攻白登山不下而犯愁,并且他与王黄、赵利等人约定共攻汉兵,但是此二人尚未领兵到来,恐怕又与汉兵有什么诡计,因为他经常使用诡计,也在防人诡计,所以就问“依爱妾之见如何是好?”“大王不如网开一面,放他回去,免得两国成仇,将来也好办事。”冒顿觉得阏氏有理,遂下令撤去一面之围。刘邦听了使者回报,不知是兴奋,还是担心,一夜未眠。天未大明,夏侯婴来报,西北角的匈奴大兵已经撤围而去。刘邦登高远望,只见雾气蒸腾。雾气之中,匈奴大军缓缓退去,让出了一条通往平城的大道。刘邦立即下令:“撤!”陈平忙说:“且慢!冒顿多诈,派人侦察一番,再派弓弩手护卫皇上下山。”刘邦依陈平安排,缓缓将兵马从白登山慢慢撤去,匈奴兵马看见,也不阻拦,刘邦平安地回到了平城。冒顿看到刘邦被困多日,退兵之日,依旧军容整齐,有条不紊,心中佩服,庆幸自动撤兵。刘邦突出重围,立即下令释放刘敬,当面致歉说:“我不听你的金玉良言,果然被困。前次的那些侦探不察虚实,我已全部斩首。”加封刘敬为关内侯,食邑2000户,号为建信君。为了嘉奖陈平的功劳,加封陈平为曲逆侯,让他尽食一县之俸。刘邦功臣之中,独有陈平享此殊遇。刘邦就这样被围困在白登山,长达7日,幸得陈平妙计,刘邦才得以脱身。刘邦此次征匈奴,在白登山差点当了俘虏,不胜而返。匈奴在韩王信等人的密切配合下,不断侵犯汉朝边境。刘邦心烦意乱,这日,令人传关内侯刘敬入宫商议对敌策略。刘敬说:“天下初定,士卒疲惫,将校劳顿,百姓厌战,不宜出师远征,再动干戈。制服匈奴边患,不可全凭武力。冒顿杀父自主,纳后母为妻,心如虎狼,专恃武力,不可以跟他讲究仁义。从国家长治久安着想,要想办法叫匈奴的子孙后代都向大汉皇帝俯首称臣,这才是万全之计。我有一策,但是恐怕皇帝下不了这个决心。”刘邦说:“如果切实可行,有什么不能!你有何计?快说出来与朕听听!”“皇上如果真想安定匈奴,只有和亲一计简便可行。如果皇上能够将嫡长公主下嫁匈奴单于,厚加赏赐;单于得知是汉天子嫡长公主,又有如此厚礼,必然立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将来即位必为单于。为什么呢?单于贪图大汉重礼。皇上每年送些匈奴缺乏的珍奇物品,又派人去教他们学习中国礼仪,时间一长,风气必会好转。冒顿单于在世,是皇上女婿;冒顿死了,皇上外孙就是单于。皇上想想,哪有女婿、外孙与岳父、外祖父为敌的道理?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长治久安之策。但是如果皇上舍不得嫡长公主,用其他人假冒,被冒顿觉察,唯恐事与愿违。”刘敬道。刘邦觉得此计大妙。刘邦为了江山社稷不顾一切,刘敬退下后,刘邦亲往后宫,将和亲之事告诉吕后。吕后一听,大惊失色,顿足大哭,死活不肯。刘邦碍于结发夫妻,长期患难,不便强行颁诏,只得恨恨而出。吕后害怕夜长梦多,不久,即把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敖。刘邦也不过于追问,因为他天生就是如此。但是和亲之事不能因此罢休,刘邦只得挑选姿色和气质较佳的外庶公主假冒嫡长公主嫁给单于,由刘敬护送前往匈奴,和冒顿进行和亲谈判。
当时的汉朝是建立在秦末多年的混战之后,田地荒芜,民力凋敝,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打是肯定打不过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刘邦坚持和亲之策,虽然有损面子,却给汉代换来了上百年的稳定发展的时间,确是明智之举。汉朝历经文景之治,很快发展起来,到汉武帝的时候,终于能够和匈奴一决雌雄。分封诸侯
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县制。不过,汉朝除了郡县制外,还实行了封国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主要是为了团结众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到后来,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其他的王基本上都被杀。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又封了9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兄弟。他觉得他们会巩固自己的刘姓政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也发生过叛乱。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刘邦还立下了规矩来约束他们:诸侯王国的政治地位和郡相同,辅佐诸侯王的相国和太傅都要由中央政府来任命,是中央的官吏,不准依附诸侯王对抗中央,否则就要以“阿党附益”(就是诸侯有罪时不举报,反而依附诸侯结成死党)的罪名处罚。此外,有的诸侯国地位和县相同,主要是封给建国功臣们的。诸侯国和郡县并立,后来导致了地方政治和法制的混乱,因为王国和侯国有自己独立的司法审判权。在法律方面的继承,主要是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其他针对百姓日常生活的酷法基本上废除了。汉朝的法律主要是《九章律》,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的这种国家体制,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陈胜不立诸侯之后,又自称陈王,被人们认为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项梁、项羽也不得不拥立楚怀王。刘邦封张敖、吴芮、无诸等为王,基本上是承袭旧制。刘邦为了打败项羽,不得不封韩信、彭越为王。刘邦本身并不自愿,而是现实所迫。封英布为王,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英布是项羽所封的九江王,也是刘邦得力干将之一。这种体制,在汉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末汉初,连年战争,激烈程度超过春秋战国,人们常说楚汉相争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次。春秋、战国平均每年一两次战争,而秦末汉初,每年十多次战争。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这种体制无疑有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生产的进一步恢复,这些诸侯王可能人人都想当皇帝,所以他们必然是动乱的根源。在刘邦活着的时候,除了三位边疆大王无诸、吴芮、赵佗之外,全部被扫除干净。刘邦分封部将为王,本来是在楚汉战争中激励士气的手段。当时彭城大败后,诸侯尽皆背汉附楚。刘邦无可奈何!忙召群臣计议。群臣大将素知项羽骁勇,彭城一战更是领教了项羽的利害,大家都面面相觑,不发一言。刘邦决定悬重赏求计,说:“我准备拿出关东之地作为奖赏,谁愿去建此破楚大功?”张良说:“当今天下,能够驰骋疆场,与项王为敌,助大王破楚的人,只有三人,他们是九江王英布,昌邑人彭越,原大将韩信。英布向来与项王不和,可以利而诱之,威而胁之。彭越助齐反楚,与大王有交往,可以以心结之。汉王大将,只有韩信是真正帅才,可以独当一面,为大王建功立业。大王用关东之地封三人,何愁大功不成。”
韩信、英布、彭越,经张良推荐,成为了刘邦的三大将。刘邦听了张良之计,急寻人去游说英布。随何表示愿去。随何用三寸不烂之舌,策反了英布。刘邦又遣使去请彭越,彭越也表示愿意效力。刘邦回到成皋养病,传来了韩信攻下齐国,大败楚将龙且的好消息。刘邦忙遣使祝贺,便约韩信率兵会师灭楚。韩信挟功请赏“假齐王”,刘邦感到很气愤,但是由张良、陈平建议,趁机立韩信为齐王,叫他带兵速来灭楚。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派特使令韩信、彭越速带兵前来共攻项羽,亲自率兵东进,到达固陵(今河南太康县西),专等韩信、彭越带兵来会。可是两人杳无音信。项羽听说刘邦毁约进兵,怒不可遏,带兵直扑刘邦大阵,刘邦抵敌不住,后退几十里,损兵折将,心中恼怒不已。刘邦独坐帐中,与张良、陈平商议:“韩信、彭越为何还不领兵到来,令我又遭此惨败?”张良说:“我想二人一定是因为大王尚未加封,所以持观望态度。”刘邦不解地说:“我已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魏相国,怎么说没有加封?”张良解释说:“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是并非大王本意。魏王豹已死,彭越也望封王。如果把睢阳以北之地直至谷城封给彭越,将陈以东直到海边之地,封给韩信,两人一定火速领兵而至。”刘邦于是采纳张良建议,专派张良去调两路大军,最后在垓下消灭了项羽。刘邦灭了项羽以后,认为天下已定,功臣未封,诸将相互争功,时间长了,恐怕酿成新的内乱。刘邦将楚地分为两块,淮东称为荆,封堂兄刘贾为荆王;淮西仍称楚,封少弟刘交为楚王。代地自陈余被杀,久未封王,刘邦封其兄刘仲为代王。齐地有70余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封未起义之前与外妇所生之子刘肥为齐王。这是最初分封的4个同姓王。刘邦封萧何为侯,所食城邑最多。很多功臣说:“我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有的多达一百多战,少的也有好几十战。而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是搞搞后方的工作,发表点议论,反而封赏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说:“各位将军知道打猎吗?打猎,追杀狡兔的是猎狗,而发号施令的却是人。如今各位将军的功劳,所得到的飞禽走兽,是猎狗之功;至于萧何,作用在于发号施令,是有功之人。”刘邦叫张良自己选择天下三万户城邑为自己食邑,但张良只愿意得到陈留,刘邦只好封张良为留侯。刘邦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又推辞说:“臣没有功劳,不敢受封!”刘邦说:“我用先生之谋,克敌制胜,不是功劳又是什么呢?”陈平说:“如果不是魏无知,我哪里能有功劳?”刘邦说:“如果不是先生提到,我差点儿忘了他。”于是重赏魏无知,因为陈平是由于魏无知的推荐才受刘邦重用的。刘邦还封周勃、曹参、樊哙、郦商、夏侯婴、王陵等人。封赏功臣完毕,刘邦下诏议定功劳最大的18人。
很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名第一。”而关内侯鄂千秋反驳说:“这种说法不对,曹参之功,不过一时之功而已。皇上与楚军相争长达五年之久,失军亡众,只身逃遁多次。但是萧何治理关中,补充军需,输送兵力,供给不乏。皇上多次丢失山东,而萧何保全关中,这些都是万世之功。如果没有曹参,大汉的损失不大,而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的根基。怎么说一时之功而比万世之劳大呢?萧何应该名列第一,曹参第二。”这番话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赐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秦法规定:群臣上殿,不得带尺寸之兵器。臣下进殿,要碎步如趋,表示对君王的尊重。所以刘邦特许萧何这些特权,表示萧何功高劳苦。为表彰萧何功劳第一,刘邦还下令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萧何食邑2000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到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人员清楚。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的反对。刘邦是个聪明人,身旁更有张良、陈平这两大超级天才为之谋划,所以他采用了这种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凸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刘邦还宣布:“我听说‘推荐贤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赏’,萧何虽有大功,但如果没有鄂君的推荐,功劳也无法如此彰明了。”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为安平侯。刘邦分封诸侯,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出于安抚,比如韩王信;有的是属于拉拢,比如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有的属于旧制,比如赵王张耳;有的是属于关系,比如燕王卢绾。刘邦汉初分封这些异姓王,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韩信为刘邦评定三秦,攻魏,占代,取赵,平燕,下齐,整个江山大部分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在刘邦兵败的时候不发救兵,挟封齐王,刘邦不得已加封。英布、彭越的情况类似。如果刘邦不封他们为王,他们就不会出兵灭楚,楚汉之争不会结束,并且还可能独立或者助楚攻汉。另一方面,汉初的这些异姓诸侯王,对于稳定边疆,安定地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