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我真的快不起来啊!--发现孩子“慢”的深层原因(1)

孩子为什么会拖拖拉拉?为什么就算受到了我们的责骂,他也依旧保持一种“龟速”?孩子的磨蹭只不过是他的一种不良习惯,我们需要更深一层去挖掘他慢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将这些原因“各个击破”,以帮他逐渐“快”起来。

1.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妈妈不要包办、越俎代庖

我们人人都喜欢一种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更乐得有人帮我们做事。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下都会围着他转,既然可以享受这种毫不费力就拥有的“幸福”,孩子当然愿意“坐享其成”。

于是,我们对他照顾有加,使他不知不觉中就变得“饭来张口”;我们对他疼爱有加,不愿意让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么事都要替他做好。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看不惯他做不好、做不对的样子,一时心急便替他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内心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妈妈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穿鞋、背书包、戴帽子,这样一个全套的“动作流程”全都是妈妈帮着清清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动手。直到清清已经上5年级了,这套“动作”依然是由妈妈代劳,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是有一天,妈妈生病了,早上没起来,清清只得自己干。但他哪里做过呢?不是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就是鞋带系不上。可清清自己却不知道着急,他以为妈妈平常在半小时内能给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结果,那天上学清清迟到了一整节课。回到家,他对着妈妈好一阵埋怨,妈妈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思……

清清的妈妈的确也该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清清就不仅仅是做事拖拉了,他个人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孩子快起来,我们首先就要从不包办代替开始。

▲ 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穿衣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吃饭也总该要自己吃,想要什么东西应该自己去拿,自己的书本、玩具用过了要自己去收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许多许多,这些事都该是他自己主动去完成的,我们不能让他成为被动接受者。

我们要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我们该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具备足够的能力时,我们要能引导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最开始孩子往往会找不到衣服的前后,袖子穿不进去,或者裤腿穿错了,虽然他会状况百出,但我们要慢慢训练他。要让他主动去做这些事,并逐渐形成习惯。

▲ 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这里所说的耐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我们对孩子耐心,要慢慢地教他学会做所有事;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要能抑制住自己想要上去帮忙的欲望。

毕竟,孩子学习做事也是需要时间与过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都学会,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得驾轻就熟。我们要耐下性子来,一遍一遍地教他,正所谓“熟能生巧”。当他自己慢慢学会穿衣、吃饭、收拾东西、整理房间等等事情之后,他自然就能快起来了。

而这个过程对我们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要忍受孩子不断出错的情况,要忍受他一遍遍做不好的情况。此时我们要收起自己的急性子,要允许孩子做不好,允许他慢。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较他现在的做法与以前的做法,如果他现在做事比之前快了,也比之前做得好了,那么我们就要表扬他,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 要注意不能走极端

在改变包办这个习惯时,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走了以下几种极端:

第一,“不包办代替就是撒手不管”,抱有这样想法的妈妈,放手的速度就太快了,这会让孩子完全没有适应的过程。他的内心就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难,他也会认为自己非常笨。当孩子有了挫败感,他不但快不起来,反而会变得更加拖拉。

我们放手的速度要慢一些,一边教孩子做事,一边放手让他去做,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帮助。我们要让孩子逐渐从不会做、做得慢过渡到会做、做得快。

第二,“你必须自己做,不然没人同情你”,我们何必要用这样严肃的态度呢?我们不过是想要孩子学会自理,能利索做事罢了。我们冰冷的态度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伤害。

所以,即便是要孩子自己做事,我们也要尽量保持一种温柔的态度,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当他有了进步之后,我们还要及时给予他表扬,这样也能激发起他的自信心与好胜心。

第三,“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自己做”,这样的认知就太绝对了。我们也要学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我们不让他招待客人却非要他一定把自己的袜子洗干净,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尴尬,同时也是对小客人的一种不尊重。我们完全可以要他先放着,等过后再做。

在一些十分紧要的关头下,我们就要适当放宽要求,孩子可以练习的时间有许多,不一定非要占用那些重要的时刻,否则孩子在将来做事时可能也会没有主次之分。不过,如果是孩子故意捣乱,故意拖延,那我们就要严肃起来,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了。

2. 妈妈不在,呵呵!--只要没妈妈的督促,孩子就会拖拉

也许是之前妈妈的督促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习惯,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非常差,又或者是他干脆就是在偷懒,有些孩子一旦妈妈不再督促了,或者不在他的身边,他就立刻会变得拖拉起来。不管那件事有多重要、多紧急,他都会显得不紧不慢的。

如果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我们倒还可以对他加强培养;而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对他的教育就要格外注意,否则说多了他会烦躁,说少了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心乐一直生活在妈妈的督促之下,起床需要妈妈催,做作业得要妈妈督促。他已经形成了习惯,而且也已经产生了一种认知:妈妈绝对会帮我掌握好时间的。因此,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而妈妈对此也非常着急。

最近几天,妈妈有事回老家了,家里只剩下了心乐和爸爸。一开始心乐还觉得很开心,他在心里偷笑:“呵呵!妈妈不在了,再也没人催促我了,真好!”妈妈走后的第一天晚上,心乐慢慢悠悠地做着作业,很简单的几道数学计算题作业,愣是被他做到了晚上23:00。第二天早上,很晚才上床的心乐窝在被窝里不愿意起床,他心里还想着:妈妈肯定会叫我的。他早就忘了妈妈不在家的事情。

而当他终于睁眼起床时,时间已经指向了上午10:00,他已经迟到了两个多小时了!心乐一下子跳下床冲出房间,跑到爸爸妈妈的屋子,冲着爸爸大喊:“爸爸,为什么不叫我起床!”在家休假的爸爸却很平静地回答道:“是你妈妈让我不要叫你的,你长大了,自己必须要有时间观念!”

心乐这一次算是吃了个大教训,相信他从此以后一定会牢记“自己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这句话。很多孩子都有心乐这样的毛病,妈妈在的时候,在妈妈的催促下还能将事情尽快做完做好,可一旦妈妈不在身边了,他就会恢复到拖拉的状态之中。我们会为此而感到非常心急,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向他发脾气。

不过我们也要好好想一下,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如此拖拉,看一看我们是不是也要承担责任。因为像心乐这样没有人督促就会变得拖拉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我们之前总是督促他,他才形成了这种不良的习惯。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 用游戏帮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

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他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时间的流逝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时间观念,我们首先就要让他明白时间是一种不可逆的存在。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一种名叫“X分钟工作”的游戏。这种游戏是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件事情,使他感受到时间与他眼前要做的事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5分钟为限,用闹钟来计时,或者与孩子比赛收拾玩具,或者和他一起阅读故事书。当计时结束之后,要让孩子看到在5分钟之内他都做了什么,比如收拾了多少玩具、读了多少个字,等等,这会使他有一种成就感。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他,刚过去的5分钟永远都找不回来了,被他用掉了,而他学会了收拾玩具、学会了几个生字,这就是那5分钟送给他的礼物。

另外,我们还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而我们自己也要有基本的时间观念,这将能为孩子树立起好榜样,激励他自己去主动珍惜时间。

▲ 与孩子达成一种时间上的约定

孩子之所以不觉得时间紧迫,是因为我们从最开始就向他传递了一种“时间其实是够用”的观念。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就拿孩子上学来说,如果他7:30必须出门,我们自己可能会将最后的时间限制在7:25。从7:30开始,我们就不断地给他“放宽”时间,“我再给你5分钟,快点!要迟到了”,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要让他快一些,可我们却很安心,因为我们自己就先留了一个5分钟的缓冲期。也就是说,即便孩子在7:25并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依然能保证他在7:30出门。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觉:原来时间永远都是够用的啊!妈妈说要迟到了,可我也没迟到。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催促”方法,和孩子就时间做一个约定。一位妈妈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我女儿很磨蹭,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比如说吃饭,她会一直磨着吃不完。有时候我们连碗都刷完了,可她依然还在吃。后来,我告诉她:“如果我们吃完饭之后你依然没有吃完,那么我就会直接收掉你的碗筷,不管你有没有吃完。”女儿对我的话毫不在意,下次吃饭时,她依然很慢。

结果当我们吃完饭之后,我直接就将她的碗筷收走了。她的碗里还留着没吃完的米饭,以及她最爱吃的鱼肉。女儿吃惊地看着我,我却很平静地告诉她:“我已经提醒过你要注意时间了,如果你没有吃饱,这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

经过这一次事情之后,女儿再吃饭就变快了,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会收掉她没吃完的饭碗,不过她留在碗里的饭却越来越少。直到后来,她的吃饭速度终于和我们同步了。

这样的时间约定会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将不会再抱有侥幸的心理。他会记住因为没有遵守时间约定而带来的教训,而且他的这种记忆还会非常深刻,这会激励他更快纠正之前的做法。

▲ 学会巧妙运用督促法

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自觉主动的情况下去处理他自己的事情,可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七八岁之后,才会有能力管住自己。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对他的督促是有必要的。

我们要尽量减少对他的说教式的、重复的、机械的唠叨,即便是督促,我们的语言也可以温柔一些、幽默一些。比如看到孩子写作业又开始磨蹭,我们可以走到旁边说:“唉,作业本是不是不喜欢铅笔了呢?怎么它总不让铅笔靠近呀?”这时,孩子就能意识到我们是在催促他了。而当我们不在他身边时,我们也可以提前告诉他:“你要努力让作业本和铅笔成为好朋友呀!能做到吗?”这种幽默的说法,会激发起孩子的兴趣,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样他自己就会主动加快速度了。

3. 我也着急啊!--孩子心里也着急,但就是快不起来

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同的,有时候他的手脚配合并不算非常灵活,所以他可能想快也快不起来。其实他内心也是非常着急的,而此时我们如果再去催促他,他就会变得更加急躁不安,甚至还会发脾气。可他的这种着急,却并不能让他变快,他反而还会因为急躁而变得更慢,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小林在班里是个有名的“慢性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到了放学时,大家都能快速地收拾好书包,可小林却总是慢吞吞地,书包也被他收拾得乱七八糟,还经常会落下一些东西。

不仅是在学校,小林在家里也非常慢,早上起床、穿衣,他总是能磨蹭老半天。妈妈一催他,他不是更快,反而是更慢了。可每次妈妈训他时,他却也皱着眉说:“我也想快啊!我也挺着急的,可我就是快不起来。”妈妈听到他这样说,感觉更加头疼了。

也不怪小林的妈妈头疼,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慢半拍,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哪个做妈妈的不着急呢?可是,我们干着急是没有用的,而且就如小林所说,他其实也是想要快起来的。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想一想这其中的原因了。

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孩子自身的能力还有待发展,想要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孩子对自己没有自信,认为那任务那么难,自己不可能完成;还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比如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是一种慢节奏的,可之后再和父母生活就变成了快节奏,他也想快,可习惯已经形成,改正也需要过程。我们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原因,帮助孩子逐渐纠正这种拖拉的毛病。

▲ 帮孩子循序渐进逐渐变快

孩子由慢变快也是需要过程的,他的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还处在发育之中。所以他的行为能力的发展也有待进步。而且做事时,他也许并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先后顺序,也没有掌握好各种事情的基本技巧,简单些说就是“手比较笨”。此时,我们就要耐下心来,教他逐渐变快。

我们可以帮孩子设立小目标,比如一周内他要能自己独立穿上衣服裤子、系好扣子,或者几天内他要能自己系鞋带,等等。我们要通过反复地对他进行训练,加强他的动作熟练程度。当他慢慢熟悉这些动作之后,他的手自然就会变“巧”。另外,我们也可以给他设置一些小练习,比如让他用筷子夹黄豆、小纽扣等等,以此来训练他的手的协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吝啬指导与夸奖,目标的安排也要由易到难,要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比赛”

孩子都有一种好胜心理,尤其是男孩子,他会更希望自己能得第一;而对于女孩子来说,她强烈的自尊心也会激励她不要落在他人之后。所以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个性特点,通过“比赛”来让他逐渐变快。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同伴来家里做客,然后有意识地要孩子和伙伴们开展一些比赛,帮助他克服自己拖拉的毛病。在设置比赛时,我们一定要从孩子容易办得到的事情入手,这可以让他体验成功,同时也能帮他看到自己的实力。

另外,有的孩子在面对这样明显的比试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没自信。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要他这样明显地去和他人一较高低的话,还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他进行一种暗中的比试。

就拿小林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当他再收拾书包时,可以找一个与他动作一样慢的同学,然后在暗中和那个同学比试,只要他肯努力,他就能快起来。当他比那个同学快了之后,他可以再按照新的速度去寻找下一位比赛的对象。这样他就能变得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