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三十六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潜规则里解套套(1)

潜规则无处不在

“潜规则”,是相对于“显规则”、“元规则”而言的,语出自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在这本书中,吴思先生提供了解读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和新工具。自此书问世后,“潜规则”成了一个惯用语,用来指那些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又是获得广泛认同的、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交际中,“潜规则”也是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的“规则”。为什么这样说?且举几个例子来看。

首先,各行各业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买卖双方贵在信息对等。作为买方的你如果知道行业交易的潜规则,那么,跟卖方交涉时,你就不会给卖方造成“外行”的感觉,从而卖方自然不会对你耍花招。如此,你才能在交易中保证自己的利益。如果卖方知道你不在行,很可能会对你进行欺骗。在某些交易场所,你与人讲价,用嘴巴问人家:“多少钱?”这时,你就错了。让人一看,你就是个外行。有些高手过招时,是用一块布将买卖双方的手罩住,然后用“手语”互相议价的。如果你不懂这个潜规则,你因一句问话,就给卖方带来圈你入套的大好良机。由这一件常见的议价之事,便可以对行业潜规则窥见一斑了。你与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不懂“行规”怎么能与人公平交易?

接下来再说说另外一种潜规则——“拜山头”。如果你想在某地开拓事业,你除了按有关规定办好诸如工商、卫生等方面的执照外,还要按潜规则,对当地的行会、对当地的某些或明或暗的有势力的组织、对主管部门等的各个山头上的大小头领们“打招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事业顺利发展。不然,对哪个山头招待不周,很可能它会给你制造麻烦。

人们常说的拉关系其实也是潜规则之一。在商业社会中,人们交际往来中的本质核心是利益问题,而与利益相关的各个环节都会有相关人等在把持着,因此,若想盘活自己的一本万利,就要对相关人等“拉关系”。这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手腕,也是众所周知的“规矩”。很难想象一个连“拉关系”这点规矩都不懂的人,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再比如,逢年过节,给上面的主管部门和下面的员工发“红包”的问题。有的老板只知敬上要讲究潜规则,却认为给员工发红包不值得,结果不给员工发红包。你不发有人发啊。员工看别的企业的老板给员工发了红包,而自己却没得到自己的老板的红包,他难免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心理得不到安慰和化解的话,他就不会好好工作,或者他干脆辞职,去给红包的老板那里工作。少了员工的支持,你的企业还会玩得转吗?

上面讲的是开拓事业上要注意的潜规则。下面讲讲工作中的潜规则。如果你在机关工作,你就要注意科层制中自己的位置,不要轻易破坏潜规则。哪怕是乘电梯这样的小事情,也能暴露出你是否不小心触到了“潜规则”的红线。与领导同乘电梯,你让领导为你开关电梯,要出电梯时,你不让领导先行,而自己先走为快,这无疑是“目无领导”的表现。你的这种做法无疑与顺口溜中说的“领导夹菜你转桌”是一样“没眼力见”的表现。

生活中的潜规则也无处不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之际都有潜规则。比如,你给的份子钱多少代表着你与对方的关系亲疏,等等。你要给甲和乙随份子,你与甲和你与乙的关系一样近,你给甲随份子是两百元,给乙却随了三百元,结果甲自会觉得你对他不如你对乙亲近。这里面,就是潜规则在起作用。没有法律规定你随份子必须以什么条件、随多少。但无形中,这个条件是有的,就是约定俗成的种种礼尚往来的“潜规则”。

由以上可知,潜规则在生活中、工作中和事业中无所不在。其实,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这些潜规则也不难发现,也不难理解,难就难在操作上,要做到不显山露水,不触动有关法律、法规等“显规则”的“红线”,不突破道德底线。

能在潜规则的规定中,做到游刃有余,能够打动对方达到交际目的,是一件很值得费心思的事情,需要头脑灵光、思路灵活、注重实效。

交浅不可言深

交浅不可言深,就是指对交情浅的人不能说知心话。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办公室,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

如果你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的态度,约你和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谈得来,乐意把公司的种种问题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情地告诉你。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会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降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喜欢传播是非的人,如果他站在你的立场上忠心支持你,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你凭什么可以判断他不会把你的话传播给别人?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便抓住了你的“小辫子”,或者说,对方的手上便有了一张打赢你的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与领导者之间更不要交浅言深,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当领导欲提升某职员而向你征询意见时,面对领导对你如此“器重”,你该怎样做?面对这种情况,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你说“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则显得太空泛了,领导会认为你在敷衍他。你应该列出这位职员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辅助说明你的论点,这样才显出你是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比如你可以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这样一来,领导自然会觉得你不是在有意敷衍他。

如果领导考察的这个人将来在晋升后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功劳也不小啊。

要是你认为此人颇为能干,但有些方面仍不足时,你可以先说一下他的优点,然后有所保留地说:“如果他在某某方面再努力提高一些更好。”这样一来,你做到对他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总比你说他能胜任新职要好,因为,你没有把话说得太满,如果以后他的表现令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觉得此人根本不胜任,你不妨这样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能妄断呀!”这样一来,领导自然是明白,从你这里是不会得出任何有效的信息的,他也便不会多问。

总之,虽然跟领导交谈要坦诚,但对于这类敏感事件,还是要把握好“度”,不要随便地打开天窗说亮话为好。因为,如果稍不注意,便会让自己陷入“得罪人”的境地。

此外,面对诉苦的同事时,也应该做到交浅不可言深。同事间因为夹杂了利害关系、人事关系,今天的好搭档,明天却有可能变成对手。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别轻易将感情放到同事身上,只要合乎礼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

比如,当某同事向你诉苦时,你不妨这样做:依然表示关心对方,但不要单独表示关心。也就是说,对方找到你,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你也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开导他。对方讲的是私事,倒不妨客观地给他分析,但提意见时则避重就轻。“我以为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见并不全面,奉劝你重新将整件事分析,再决定对策。”若对方烦的是公事,那么你只宜当听众了,以免卷入无谓的漩涡。

那么,在不小心的情况下交浅言深了怎么办呢?

比如:你与某甲吃午饭,你觉得某甲与某乙很友好,所以你以为对方一定对某乙的事了如指掌,于是说话时没经过大脑,很随便地将有关某乙的小秘密泄露了出来。你对某甲说:“某乙那天碰钉子,真是倒霉!”对方瞪着双眼反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当下,你明白碰钉子的是你自己,如何“补救”?

你可以这样答复对方的问题:“我是说某乙那天迟到却碰巧遇到上司罢了。”随便找一个小事谈谈,装作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然后赶快另找一个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分散。

这种错误,其实只有你自己知晓,所以没有必要慌乱。避重就轻地一带而过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码泄露的人不是你!

不只是在职场中要做到交浅不言深,在生活中,有些时候也要做到交浅不言深,你做个乖巧的听众即可。

比如,你的两位相识由亲密恋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俩又分别向你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本来,别人的情史跟你无关,但碍于同是相识,你是没有理由掩耳跑开的。这时候,你不妨做个听众,只是最好别做唯一的听众,因为这样的话,容易让自己陷于困境。

总之,交浅不言深就是要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交际情况时,为了保护自己和当事人,做到与交际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轻易表达意见。

适度距离才有“美”

朋友之间亲如手足是应该的,但亲密并非一点“间距”也没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对人和人的关系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说人和人之间就像是一群寒夜里的豪猪,因为太寒冷想要靠在一起取暖,但是距离太近了又会被彼此身上的利刺扎痛,所以它们总是试图在两难的境地,找到最合适的距离。在交际中也应当知道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

交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彼此气质相互吸引的过程,因为你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很容易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触及彼此的差异,于是,有些不明智的交际者,在此时便会试图改变对方。当自己的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对方,甚至结束友谊。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了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因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适度距离”,以免关系破裂!

所谓“保持适度距离”,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彼此的差异,不要越过彼此的某些不可逾越的私人空间,不要过度亲密,甚至干涉别人的隐私之类,做到心灵贴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保持适度距离”的关键在于“度”,有了这种“度”,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伤害。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这个“度”:

一是不要拉大距离。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只是熟人罢了,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这里的距离是指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关心朋友需要你关心的心理和情感,不去过度追问对方的隐私,这就是适度的表现。

二是不要让距离过小,甚至是没有距离。这也是“过度”的表现。有些人自以为朋友和自己亲密无间,说什么他都不会计较,便常在朋友面前诉说对他的不满。如果这位朋友心怀宽广,知道你的良好用意还好,但如果他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大度,则很有可能记恨在心,甚至找机会报复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认真思考一下朋友的性格特点,看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否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友谊。

那么,从空间距离上看,到底人与人之间保持多远的间距合适?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心理距离标准,并希望与任何人都能保持在这个标准范围内。

乘坐陌生司机的车,大多数人喜欢坐在后座,因为可以离司机更远一些,隐私性也更高一些。

在银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他希望背后的人能离他一米远,只要近一点儿,他就会产生心理压迫感。

与朋友会面,他希望能够把彼此的谈话距离控制在60厘米左右,这样他才能更顺畅地谈笑风生。

人渴望亲密,但人们又都是爱保持距离的动物。

如果与友人出行,你勾肩搭背无间距,别以为这是讨人喜欢的举动,实际上,你身边的人也许正悄悄地感觉着不自在。

什么事情都有限度,如果和朋友走得太近,不分彼此,只能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与朋友适当保持一点儿距离,让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你们的友谊便会更进一步。

此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所有特点(包括缺点)完全暴露给对方,过于坦诚,对友谊并无多少好处,何况你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对于对方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请记住一句话:适度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礼”中藏着潜规则

中国有句俗话:礼尚往来。送礼馈赠是国际上通行的社交活动形式之一,中国有句俗话:“礼尚往来。”馈赠礼物是地球人通行的社交活动形式之一,是向对方表达心意的物质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了向对方表示恭贺、感谢或慰问,常常需要赠送礼物,以增进友谊与合作。但是许多人却为送礼而头疼和烦恼。因为送礼不是把礼物给予别人那样简单。送礼的过程不仅是礼品的奉上,而且是自身良好的交际礼仪和某种意图的表达。送礼有着许多明摆着的礼节和暗藏着的“门道”,如果一不小心失了礼便可能造成“好礼没好报”的结果。

送礼要看对象

送礼要因人而送。给年轻女性送保健品,就会让对方觉得很尴尬:感觉自己老了,得靠保健品了?如果送给中年妇女,对方则会深表感激。送礼要依据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爱好、工作性质等而选择送不同的礼物。

给病人送礼就要注意,有些人喜欢给病人送滋补品或保健品,其实,这很不恰当,因为病人正在治疗期,每日要按时服药或进行针剂注射,并不适合服用补品。送给病人的礼物以鲜花或小的盆景为宜。但是,送鲜花是十分讲究的,有些花并不适合送给病人。一般来说,下列花卉是不错的选择:玫瑰、康乃馨、满天星、百合、天堂鸟等。

送结婚礼物的时候,作为参加喜宴的朋友,应事先选购有意义的礼物,如送99朵玫瑰代表“天长地久”,或送具有纪念价值的金贺卡及结婚蛋糕,向新郎新娘表示祝福。

给别人庆祝生日,因为对象不同也有所不同。在给长辈祝寿时,“礼数”稍多一些。给同辈朋友过生日,则不必拘于形式送礼品。给长辈祝寿,除了衣服要讲究之外,还必须带有一份含有健康长寿意义的物品,如设计精美的蛋糕,或有纪念性的金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