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低调做人以低就高的强者攻略(1)

人生要讲低调,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低调,是一种境界。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低调的人,呈现的是一种王者风范。

低调,是一种力量。低调的人,不争强好胜,但有不争而胜的气势;不强出头,但有“无欲则刚”的力量;看似安于蛰伏,实则是暂时隐忍以图进取。

低调是一种大智慧,但是真正能领悟到这种智慧的,只是少数人。

地低成海,低调积蓄能量

在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在起跳之前会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助跑,而助跑的好坏会最终影响运动员跳高的成绩。事实上,如同跳高助跑一样,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样需要助跑。就如同要做大事的人,总会先做好小事,利用小事的成功来提高心气,利用小事的积累,来爆发出最后一跳的力量。

有些人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表面上却显得很“无能”,这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谋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正是这“三低”对他日后的视野起了很大作用。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杀人在逃、因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是皇亲国戚,却肯与他们结交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长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就可以称得上是长辈。这个长辈吃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丢了脸面,这又是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可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豪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怎能不为之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一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西川。

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地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因此还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事实证明,刘备是个跳高能手,他懂得如何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时机。是啊,成功的人总是善于积累的,成功的人也总是善于忍耐的。

海纳百川,成汪洋之势,是因为它地势最低。如果你想登上成功的顶峰,你就必须要学会低调。这既是我们对自己的理智审视,也是我们对别人更为温和的态度。

高调过头,难为世容

姜太公因为功高,周王把齐国封给姜太公。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公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能杀了他呢?”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纵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蛊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之,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没有掩盖他们自己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被后人称赞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却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做人不要高调。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内纵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你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二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由衷钦佩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悦诚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些。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很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俗话说:树大招风。过于高调的人,难免会让一些人看不顺眼,这就等于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敌人,就会无端生出许多麻烦。

强势太过易折断

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人都不要太强势,要学会温柔。然而,很多人得势的时候很强势,对人很苛刻,结果事情往往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很贤能,准备向魏王推荐。这个时候正赶上公叔痤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魏王问他:“如果你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能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魏惠王听了以后无言。不久公叔痤病死,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下令杀他。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去了秦国。他求见孝公,跟孝公讲了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孝公很是高兴,决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后,打算变更法度,又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这时商鞅对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很难有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况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经常被世俗非议;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而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法;只要能够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表示认同,便大胆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推行变法之前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因此没有人敢动。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结果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商鞅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商鞅立即颁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好的人数不胜数。恰好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有人触犯它。”于是决定依新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罚的,于是商鞅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国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后,秦国逐渐富强了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都非常高兴。甚至有当初说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来说法令好的,商鞅认为这些人都是在扰乱教化,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虽然使得秦国日益富强起来,但是却招来了很多皇亲国戚的怨恨。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要和他交个朋友,赵良拒绝了。商鞅认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劳,然而赵良却说:“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投奔,但由于当时没有路费,于是他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人,给人家喂牛。过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把他提拔起来,让他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人对此没有谁不满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国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内更是施行德化,八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民族都来朝见。由余听到这种情形,便前来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辞辛劳,能够忍受酷暑严寒,走遍国中,从来不用随从的车辆,也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可用来教育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见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的推荐介绍,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您当了秦国国相以后,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您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都是在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现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赵良劝商鞅把商邑十五邑封地交还给秦国,自己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同时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人,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只有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没有听从劝告。

几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店主要连带判罪。”商鞅这个时候才叹息道:“没有想到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于是逃往魏国,魏国也怨恨商鞅曾经欺骗魏国公子,拒绝收留他,并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回到秦国以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这个时候秦国出兵攻打商鞅,在郑国黾池大败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并且警告臣民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最后还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残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后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结果落得被诛杀的下场,还被定了叛国的罪名。商鞅的得势是由于太监的推荐,这并没有积累起很好的出身资本。在他得势后,又十分残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讲究一点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当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国的权贵。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变法,却得罪了新的王位继承人,最后落得被车裂的下场。

赵良对商鞅的劝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没有意识到情形已经糟糕成那种程度,同时还贪图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摆脱,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明白奋起抗争的原因了。

与人交往,切忌过于强势和刻薄,真正的强者往往是温柔的。

强势的人缺乏融合性,个性的凸现会与芸芸众生格格不入;强势的人会给身边的人不安全感,势必会引起别人的强烈戒备。强势的人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唯埋头方能出头

俗话说:“唯有埋头,才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许多有抱负的人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自己年轻的,比自己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在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因此,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要低着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等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便可以达到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行进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找到了工作,思明仍然在家无所事事。思明学的是法律,却热衷于戏剧,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到某导演的赏识,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但是,却没人见他去尝试。于是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去尝试参加戏剧学院的考试呢?”思明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是奔30岁的人了,即使考进去,也不过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呢?我要等与我的戏路合适的角色,那时我一去就会被录用,才可以一鸣惊人。”

于是,思明继续在家等待机会。

不错,每个人都希望幸运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但是幸运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的。案例中的思明不肯从第一步做起,妄图一步登天,结果只能是任岁月蹉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