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轻微病态心理不必找心理医生(2)

三、良好的情绪培养法

培养乐观豁达的良好情绪有助于消除受挫情绪,提高自信心,对抗精神压力。措施有:

1. 改变生活情趣,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并具有积极的探求心理,培养多样化兴趣。

2. 不要老是担心自己的健康和疾病,不要过分自我注意,自我暗示自己有什么不适和疾病。

3.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观。

4. 热爱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以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第一生活乐趣。

5. 广交朋友、热情待人,遇到烦恼和心理矛盾时,主动找知心朋友谈心请求帮助,以及时得到安慰和心理支持。

6. 不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7. 遇事当机立断,不要为小事左顾右盼,要珍惜美好时光。

8.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际关系要处理好,不要参与勾心斗角,要同舟共济。

9. 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宽宏大量,乐于助人。

10. 遇到痛苦和积怨,不要抑制自责,闷在心中,要善于转移和分散注意力,必要时可大哭一场,发泄内心积聚的能量,这样有助于情绪稳定。

■附:测试

挫折心理的自我测试

1. 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警察控制了局势,你:

A. 停下来打听情况,设法帮助 B. 袖手旁观 C. 继续走路

2. 就在你准备出去玩的时候,家里急需你留下,你:

A. 义无反顾地去玩

B. 非常不情愿地留下来,且满腹牢骚

C. 留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再去玩

3. 抱怨自己的健康情况,你:

A. 经常 B. 有时 C. 从不

4. 在大街上发现某人不省人事时,你:

A. 赶紧离去 B. 设法帮助 C. 找警察或叫医生

5. 当医生劝你注意休息,改变日常生活习惯时,你:

A. 不予理睬 B. 减少日常活动 C. 原原本本地接受

6. 很不幸,你在某件事上已失败两次,当别人劝你第三次努力时,你:

A. 拒绝

B. 满腹狐疑地再试一次

C. 先考虑一会儿,作一番研究,然后再作尝试

7. 书读到精彩部分时,也到了睡觉时间,特别是第二天学习还需要全力以赴地完成,你:

A. 接着读 B. 匆匆浏览 C. 立即合上书,躺下睡觉

8. 在某次聚会中,突然发现你的上衣或裤子破了,这时你:

A. 赶紧回家 B. 极力掩饰 C. 请朋友帮助,以摆脱困境

9. 当确认自己被跟踪时,你:

A. 撒腿就跑

B. 停下来和别人说话

C. 继续向前走,直到有人的地方

10. 当不幸将多年的积累丢得一干二净时,你:

A. 精神肉体受到极大打击

B. 向朋友借钱

C. 耸耸肩,重新开始

评析:

回答A得10分,B得5分,C得0分。

50~100分者:不是命运与你作对,而是你缺乏勇气。你应采取措施,使自己不要过分好奇、多疑或胆小怕事,勇于面对现实。

25~45分者:你能正视人生,应付自如,希望你能持之以恒。

0~20分者:能完美地处理各种问题,从不向困难低头,你是命运的主人。

应付挫折的能力测试

挫折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在个人和团体的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通过以下测试,你可以了解你对挫折的应付能力。请作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1.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

A. 0~2次 B. 3~5次 C. 5次以上

2. 你每次遇到挫折:

A. 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

B. 有一部分能解决

C. 大部分解决不了

3. 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

A. 十分自信 B. 比较自信 C. 不太自信

4. 你对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 知难而进 B. 找人帮助 C. 放弃目标

5. 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

A. 无法工作 B. 工作照样不误 C. 介于A、B 之间

6. 碰到讨厌的对手时,你:

A. 无法应付 B. 应付自如 C. 介于A、B之间

7. 面临失败,你:

A. 破罐破摔 B. 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C. 介于A、B之间

8. 工作进展不快时,你:

A. 焦躁万分 B. 冷静地想办法 C. 介于A、B之间

9. 碰到难题时,你:

A. 失去自信 B. 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 C. 介于A、B之间

10. 工作中感到疲劳时:

A. 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

B. 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

C. 介于A、B之间

11. 工作条件恶劣时,你:

A. 无法干好工作

B. 能克服困难干好工作

C. 介于A、B之间

12. 产生自卑感时,你:

A. 不想再干工作

B. 立即振奋精神去干工作

C. 介于A、B之间

13. 上级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

A. 顶回去了事 B. 千方百计干好 C. 介于A、B之间

14. 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

A. 厌恶之极 B. 认为是个锻炼 C. 介于A、B之间

评析:

1~4题,选择A、B、C分别得2、1、0分;5~14题,选择A、B、C分别得0、2、1分。

19分以上: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9~18分:说明你虽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

8分以下: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问题描述

庄蓝是一名15岁的高二学生,家中的独生子。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他从小由母亲一人带大。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庄蓝家周围的邻居中没有他的同龄人。母亲身兼两职,尽管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时间陪他,经常让庄蓝一个人在家写字、画画、玩游戏、看电视、看书等。

庄蓝在学校人缘不佳,他不习惯和别人走得太近,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带来的图书、零食等,都是独自一个人用、玩、吃,从来舍不得分给别人,而且还不让任何人碰他的东西。有时自己的新物件舍不得用,反而向别人借。他每天都固定坐一把椅子,为了不让别的同学坐,还特意在椅子上做了记号。但是他接受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也强,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人。

■问题分析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儿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铤而走险。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心理的特点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作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造成人的自私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

从客观方面看,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

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解决之道

一、内省法

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二、多做利他行为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三、回避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附:测试

你有自私心理吗?

1. 家里就剩下一个苹果了,你会( )

A. 与家人分享 B. 独自享用

2. 办公室里或者家里的地很久没有打扫了,你会( )

A. 主动打扫 B. 让别人去扫

3. 领导或者老师公开表扬其他同事或同学时,你会( )

A. 很高兴 B. 没感觉

4. 现在您的皮夹里有多少钱?( )

A. 不知道,不过肯定够我用的。

B. 我知道有多少钱,精确到1毛钱的水平。

5. 办公室的窗户被风吹开了,你会( )

A. 主动去关上 B. 假装没有看见

6. 壶里的水烧开了,你会( )

A. 主动去灌 B. 等其他人灌

7. 办公室或教室里的一把扫帚倒在了门口,你经过门口会( )

A. 主动扶起它 B. 不管它

8. 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的人没有座位,你会( )

A. 主动给他们让座 B. 假装没有看见

9. 有人晕倒在路边,你会( )

A. 帮助他(她)去医治 B. 视而不见

10. 你会为别人的利益而去牺牲自己的利益吗( )

A. 会的 B. 不会

评析:

选择“A”得1分,选择“B”得2分。

得分在14~20分之间,你有比较严重的自私心理。

得分在1~13分之间,你的自私心理还可以容忍。

■问题描述

参加工作不久的张蒙蒙最近发现,妈妈老张自从半年前下岗回家之后,每天开口闭口都是她年轻时候的事,陈芝麻烂谷子说了一遍又一遍,连对常来串门的邻居都不厌其烦地说。

确实,老张现在做梦都想着回到过去,回到童年的小摇床,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她想恢复少女时轻盈的身姿,清澈如水的心灵。她甚至宁愿回到在云南边境插队那会儿,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那时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而且,她还是班干部、大队长,男队员心目中的女神!

老张一直保留着旧照片、旧时装、旧书报等。现在,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在翻阅旧物上,也只有在那些时刻,别人才能从她的脸上看到一丝神采。

在老张的内心深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意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平时,丈夫和女儿一上班,家里就剩下她一个,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人。老张心想,要是还能回到过去该多好,她做梦都想回到年轻时那些春风得意的日子。

■问题分析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思念故乡、故人的怀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等,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但是,如果因为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就成了病态怀旧。病态怀旧心理通常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

病态怀旧心理有很明显的症状:

1. 对现状不满。

2. 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追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反复出现的时间频率较高。这些人长年保存着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依恋过去的友人或恋人,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有的男士女士,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有的人过分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保存得完整无缺,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

病态怀旧心理往往是由不适应造成的,而他们又不肯承认根源在于自己,而是将挫折合理化,把原因和责任全推给环境或变化。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适应,继续强化怀旧心理,逐步扩大与环境、条件或事物的隔阂。

根据怀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怀旧分为五类:能力怀旧;经历怀旧;社交怀旧;物品怀旧;环境怀旧。社会怀旧是环境怀旧的一种。病态的社会怀旧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以及个人的失落感引起的异常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抱有偏见,对过去的东西夸大美化,对现在的一切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不能客观评价。

病态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1. 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的遗憾。随着现代文明和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在大城市里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但又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在乡村,诗篇一样的田野,不断被公路、铁路吞噬;工业污染了大地;电视使世界和人们接近,却又使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

2. 从主观方面来看:

①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怀旧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

②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另外,怀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习惯势力对个性的影响。

习惯势力是历史形成的旧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旧的意识形态是以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旧思想沿袭下来的,当旧的意识形态仍为群众所习惯的时候,就将形成一种极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对个体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习惯势力的存在常常是个体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只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应进行适当的调节。

■解决之道

一、面对现实

要认识到这种心理问题的危害,积极接受治疗;保持适度的紧张,不要逃避;树立期望,建立信心;获得家庭的支持、提醒;学习适应生活的方法,迅速填补生活空白,逐步改变观念;将调适计划明确写在纸上,在调适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