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摆正学习态度(1)
学习态度端正,决定了是被动的要我读书还是主动地我要读书。我要读书和要我读书,就是态度的决定性问题了。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动力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响很大。吵得老人休息不好。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在这里玩,给我带来了欢乐。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继续踢易拉罐。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0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起来,“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很快散了。
后来,那些孩子再也没来。
这个故事在问:你究竟在为谁而“玩”?现在要问问你究竟是在为啥而学,你清楚吗?
一个人是否积极去学习,为什么去学习,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
动机是学习不断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强烈的动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条件,就都能集中注意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动机和学习是辩证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当你缺乏学习的动机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认为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而如果你怀着明确的动机去学习,就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和动机。用公式表示即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
■ 动机引发学习行为
众所周知,求知欲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当求知需要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还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只有当求知需要活跃起来,成为动机时,才能引发学习行为。正像一个饥饿的人,虽有补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觅食的动机,则仍不会有觅食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让猿猴解决用竹竿取食物的问题。当猿猴挨饿不到6小时时,猿猴用竹竿取食物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常常因为其他干扰而中断动作,不能获得成功,而当猿猴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由于内驱力的推动作用,它在用竹竿获取食物时注意力集中,行为灵活,从而迅速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给出的启示是:任何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直接引发的。
■ 学习动机可调节学习的强度
动机对学习强度的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动机强烈时,学习强度大,热情高、干劲足。动机不强时,学习强度就小,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第二,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学习动机便成为支配学习行为的力量。只要目标不改变,动机始终都维护着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第三,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失去意义时,其学习动机便消失,这时,其学习行为也将立即终止。
■ 学习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朝着一定方向进行
学习动机不仅引发学习行为,它还指导行为的方向。譬如,某一人继续追逐儿时就有的当作家的理想,那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方向进行。他将大量阅读中外著作,研究其写作方法与技巧;一般人看电影、电视只作娱乐,而他却在研究其题材布局、语言运用以及形象塑造等;他还经常练笔、投稿,等等。总之,他的一切活动都沿着作家之路进行。
学习行为对动机也有它的反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持续的学习可以强化动机。也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关。比如,上例中立志当作家的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练笔的小作发表,受到好评,那就会加强他继续他的作家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但如果屡遭退稿,那么他可能就会觉得当作家只能是个白日梦,从而放弃。
优等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动机在目标的指引和对自己的认识下变得明确而强烈,同时,优等生还依靠学习情况不断地反馈刺激学习动机,让自己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
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
有一位古人,自幼丧父,母又改嫁,生活很贫困。但他却心怀大志,毫不气馁。十几岁时,他住在寺庙内,昼夜苦读。每天,他煮一锅粥,凝冻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块咸菜吃。他常常学到深夜,困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苦读。
他一心埋头读书,每天只吃两顿稀粥的事被当地一位官员知道,就让人给他送去美味食品,可是这些东西他碰也没有碰,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了。送食物给他的人问他为啥不吃?他回答说:“不是我不感激你们的好意,因为我吃粥已经很久,习惯了。现在突然享受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我还能吃得下稀饭吗?”后来他连两顿稀饭都吃不上,就一天只吃一顿。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日夜苦学,实在困极了,就和衣在桌上打个盹。在外求学的5年里他从没有舒舒服服地上床睡过觉。
这个人就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堪称勤奋学习的典范!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问家无不把勤奋作为重要的经验之一,而且他们也都是勤奋学习的典范。中国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几十年一直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艺和治国本领,连衰老都没有觉察到。孔子有名的学生颜回也以老师为榜样勤奋学习,他身居陋室,生活清苦,但却一心发奋读书。
可见艰苦奋斗和勤奋好学是事业成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勤奋好学、意志顽强的人。纵观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和大学问家,大多是出身贫苦,即使不是出身贫苦的人,也是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要想学习到真本领,非勤奋努力不行。那些抱怨学习太苦太累的人请别在抱怨了,扪心问问自己,为了学习,你牺牲过睡眠吗,牺牲过美食吗,牺牲过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吗?
勤奋和努力,这也就是你和优等生的差距!
学习是做学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更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反复磨炼的过程。是个人脑力劳动的过程,也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去领会、阅读各种书本知识或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各种有用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和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可见,学习本身是多么艰难、曲折和复杂啊!难怪很多学问家都把学习知识比喻为攀登高峰,实际上它比攀登高峰还要艰难得多!而学习又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不能代劳的,就像吃饭也不能由别人代替一样。只有自己付出血汗,坚持不懈、顽强不屈地战胜各种困难,善用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没有勇气和毅力,没有热忱和勤奋,想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勤奋也是由学习的特点所要求、所必需的。
天道酬勤,只要你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优等生比你多付出的只是勤奋而已。欧阳修《卖油翁》里老翁道出的:“无他,唯手熟尔”正是给勤奋的最好注解。
中国著名文艺家夏衍说:“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学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由此,优等生的学习经验也成了一句“无他,唯勤奋而已”!
我要学
有一种表,可以自动上弦、计时。
不用上弦就能自动计时,它有什么特殊的构造吗?原来这种表本身带有自动装置,组装有叫“转子”的这种旋转部件,手腕一摆动,“转子”就旋转,从而就上了弦,手表就会自动走起来。所以不需要人工去上弦。
优等生就装了这种“自动装置”。他们不用别人督促,高举着“我要学”的旗帜,奋斗在课堂上和课堂外,主动地去学习。
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去做,也没有必要总是让别人提醒。就像一个人“学走路”。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中,老师、家长或者同学可能会帮助你解决某一困惑,但真正的帮助是让你“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人的依附”。
怎样是主动学习,其实很简单。
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能有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新的问题出现后,有的人常以“没学过”、“不会做”、“等老师讲”为由拒绝尝试,这样就丧失了一次独立学习的机会,而有的人敢于尝试,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不懂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拿下这个难题,这就叫主动学习。
学习并不是无条件坐在书桌前就能学好的。也不是在别人的指使下勉强学习就能产生兴趣的。不能依靠别人的唠叨,学习时被人催促学习,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听家长的劝告和要求,不想做老师布置的功课。只有自动自发地学习,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荣获1964年代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查尔斯·汤斯曾说:是童年自己积极观察和寻找的经历引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童年的他,深受父亲的鼓励,经常针对百科全书上的问题自己去查。童年的他,很喜欢做游戏、猜谜,还常常到野外找一些不知名的东西,他总想发现新的东西。一次,他发现了一种鱼,并寄给了博物馆,得到了来自博物馆的肯定,从此以后,查尔斯·汤斯更加喜欢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了。最终致力于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发现。
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一个人学习质量的关键。积极的自主学习是人一生永远需要的一种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踏实
从前某地方有个大富翁,什么知识都没有。一天,他来到邻近一户富人家里,见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高大雄壮、宽敞疏朗,心中十分羡慕。他想:“我祖辈留给我的钱财不少,怎么不拿来也造一座高楼呢?”他喊来木匠:“他家里的楼房是你盖的吗?”木匠答是,他便雇了这个木匠,让他马上找人开工,盖一座更华丽的三层楼房。
几天后,富翁得意地带着他的家人去看楼房,却看到木匠在一层砖一层砖地垒墙造屋,心中很不明白木匠在干什么,就问:“你垒墙有什么用啊?”木匠回答:“盖三层楼呀!”富翁又说:“我不要你下面的两层,只给我盖最上面的一层房子好了。”
木匠答道:“没有这个道理!哪里有不盖最下层的房子而造第二层?不造第二层,怎么能造第三层?”
愚蠢的富翁却坚持他的想法,固执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屋,必须给我盖最上一层楼!”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好笑,便不再理他了。
树有根水有源。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埋入土里、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一个人的知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的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房屋由基础而建起,知识由学问而学成,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
学习就像建楼,只有最底层的根基打好,才可以一步步建设上面的楼层,只有脚踏实地,从基础的知识学起,才能在知识的殿堂里登堂入室。若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那就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学习也是一样,不可妄想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一蹴而就。
金字塔稳稳当当地矗立着,那是因为下大上小,学习也应该借鉴金字塔,简单的作为繁杂的基础,容易的作为困难的基础,粗略的作为精细的基础。简单、容易和粗略就是金字塔庞大的基底,繁杂、困难和精细就是金字塔的顶部。按照这样的过程学习,就一定能到达金字塔光辉的顶端!
而金字塔的顶端不是那些好高骛远者所能达到的。优等生就不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要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赶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
优等生会先把简单的基本的习题做熟了,从中思考总结,得出规律,然后再熟练基本技巧,有这样的基础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才可能去创新。
练就过硬的本领是每个优等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过硬,就是基础扎实。这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都必须有利于使自己的基础扎实,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及以更高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这是优等生评判学习方法是否对自己有利的根本依据。而其中核心就是扎实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可以使成绩稳定,扎实的基础可以使每一次考试无所惧怕而坦然面对,扎实的基础保证做题的速度与质量兼得,扎实的基础可以使……它的好处很多很多。做到就更非易事。
“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大诗人陆游告诉自己孩子们的学习秘诀。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懂得基础的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基础知识入手。
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这是千百年来的学习方法。文章没有铺垫,何来神来之笔?工人没有熟练,何来技巧?没有基础,何来创新?只有在熟悉传统、熟悉基础的前提下,才可能有伟大的、有见地的创新;只有在熟悉课本,熟练习题的基础上,才可能学好,才可能悟得知识的美丽、逻辑的神奇。
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只博士熊分到一家自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
研究所里有一个小池塘,博士熊在第一个周末就去那里钓鱼,碰巧正副所长都在。
他只是点了点头,跟这两个本科生,可没啥好聊的!
不一会儿,只见正所长放下钓竿,打个呵欠,蹭蹭蹭地从水面上掠过,径直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熊的眼镜惊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传说中的神秘武功在这里出现了!。
正所长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熊吞了吞口水,不好意思去问。
不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身来,走几步,同样,也是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熊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这个地方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博士熊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再说,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岂能过不得?
博士熊二话没说,也起身往水里跨。只听扑通一声巨响,博士熊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费了好半天劲将博士熊拉了出来,博士熊满脸通红,双手一拱,说:请两位不吝赐教在下“水上漂”的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