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功之道在于心——决定成败的心理规则(4)
刚刚下火车到达此城的约翰,素来喜欢看侦探故事,听说这非同一般的议论,实在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于是花了近10倍的价钱在黑市买了一张包厢里的席票,以便认真听好每一句台词。当他神情激动地踏进剧院大门时,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一位包厢侍者殷勤地领着约翰来到他的包厢。此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开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侍者伸出手来等着他的小费。可约翰此时目不斜视直盯舞台,哪里顾得上他。
侍者不甘心放弃,就轻声问:“是否可以替您去存衣处存衣帽?”
“不用了,谢谢。”片刻之后,侍者又问:“来份节目单怎么样?上面还有剧照呢!”
“不,谢谢。”
“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车?”
“不用!”
剧情一开始就扣人心弦,约翰生怕错过一句台词,可身边侍者却不甘心放弃小费,仍在喋喋不休:“场间休息时,来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
约翰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他吼道:“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你给我滚远点!不要影响我看剧!”
侍者终于明白从他这里是赚不到分文了,因为受到呵斥,他心里非常恼火,马上想出了一个报复约翰的妙招。只见他深深一鞠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凑近约翰的耳朵,压低了嗓音说:“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说完,他悄然退出包厢。
约翰顿时怒火万丈,并且沮丧至极,因为他花费高价寻求的乐趣随着这一句话,一下子就变为乌有了。
人们的兴趣倾向与情绪状态有直接的联系,于是产生了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相反,如果得不到它,就会在精神上陷于痛苦。因此说,破坏别人的兴趣,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上面故事中的侍者正是利用这个心理规律,报复了约翰对他的无礼。
无独有偶,在美国有一位读侦察小说入迷的妇女,向法院提出诉讼,要与自己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离婚,原因是她的丈夫对她过于“残忍”。这残忍的事实就是,她的丈夫抢先看了她的侦探小说,并把“真凶”写在书的首页上。
这两个笑话道理相似,都从侧面说明了兴趣在人心理上激起的巨大热情。
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我们的事业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生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蒸汽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动力,非常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当诺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炸药的配方时,他的十指和脸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却兴奋地叫道:“我找到了!”可见,兴趣对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方法。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
“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事业的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兴趣是你最好的导师,做你感兴趣的事、想做的事,你才更有可能成功;做你想成为的人,你才可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听一听你内心的声音,成功之神必在不远处等着你的到来。
只有听从自己内心呼唤的人,才能真正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快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进步的时代,是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内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有些无所适从。很多人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盲目地选择,或者被动地选择。当被裹挟着进入某一行业后,才知道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是多么难耐,于是开始抱怨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结局基本上都不会是圆满的。要么压抑自己,按部就班地工作,挨到退休,但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么浑浑噩噩,不怎么投入工作,由于工作业绩太差而首批被淘汰出局,然后慨叹惋惜。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4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参加考试的学生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上有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成功者的主要快乐源泉之一是有自己的使命,为了自己的使命而工作就意味着真正地生活。个人使命来自内心的呼唤,它是你生存的本质和理由。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生活的最初目标,而你的个人使命却可能体现在你的职业中,虽然它不一定非得和你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你可以在做义工中、在消遣与爱好以及休闲活动中体现你的个人使命。你发自内心的呼唤可以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传达,它们包括你的兴趣、你的工作和休闲活动。
温哥华的修女贝思·安·狄龙,就是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篮球运动来体现她的个人使命的。她过着简单的生活,摆脱了物欲的困扰,但是她过得很快乐。自从狄龙爱上了篮球,她就在一所小学做义工,教孩子们打篮球。是篮球运动本身增加了她的快乐,帮助她实现了个人使命。
只有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全力以赴,也才能做得更好。
20.应激心理——急中生智是怎么回事?
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高度兴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智,做出平时不能做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心绪紊乱,惊慌失措,做出不适当的行为。从人的生理情况来看,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因此应该适度控制应激状态。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情况很紧急,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喊声的地方赶去。来到湖边,拿破仑看见一个士兵跌入湖里,一边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只有无可奈何地呼喊着。
拿破仑见此情景,便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
“他只能扑腾几下,现在恐怕不行了!”一个士兵回答道。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声地喊道:“你还往湖中爬什么,还不赶快游回来!”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也看到子弹射入水中,顿时似乎增添了许多力量。只见他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向岸边游来,不一会儿就游到了岸边。
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脚救上岸来,小伙子惊魂初定,连忙向拿破仑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时还要枪毙我呢?”拿破仑笑着说:“傻瓜,我那只不过是吓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要淹死哩!”经他这样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仑的睿智。
看来,这位威震欧洲的拿破仑还懂点儿心理学呢。拿破仑给那位落水的精疲力尽的士兵一个强刺激,使他精神一振,进入心理学所说的应激状态,使他的全部力量和智能都被激活,也就自救成功了。
有句成语叫急中生智,其实就是应激状态的结果。
不过,急中未必都能生智,不智也是有的。有人认为,急中生智是一种学不会的天赋,其实不然,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急中能否生智,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