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趣说历史——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1)

楚汉相争留“鸿沟”

“鸿沟”一词我们经常见到。如:“这件事给夫妻俩的感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两人心里无形中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再难恢复到以前那样子。”这里的“鸿”是大的意思,类似的还有“鸿儒”“鸿鹄”。“沟”的本义是田间水道,既为沟壑,则隐指难以跨越。说到“鸿沟”,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大沟”,它原是我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的名称,在今河南省荥阳厂武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有残存的“鸿沟”和“楚河汉界”遗址。但是,“鸿沟”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在那儿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

秦朝末年,反秦主力刘邦、项羽兵分两路,进军伐秦。刘邦抢先占领咸阳,迫秦王子婴奉献传位玉玺。刘邦被封为汉王,秦王朝自此灭亡。

随后,项羽入咸阳,杀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从此,刘邦、项羽两人争夺天下,打了几年的仗,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4年,刘邦一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后用数计,才奋力逆转局势。突围之后,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与项羽正面对峙,另一路从后路包抄楚军,这样,逐渐拖垮了楚军,此后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强。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处于劣势的项羽无奈之下只好与刘邦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

因此,后来人们常用“鸿沟”比喻不可超越或难以消除的界线。至今象棋的棋盘上也以“鸿沟”划分“楚河”“汉界”。而两代人之间由于经历、思想的不同造成的鸿沟,则常被称为“代沟”。

闲敲棋子得佳对

广州一家货铺的老板是个棋迷,在棋艺方面很有修养,其妻也很喜欢棋类。当年二人就是以棋相交,定下终身的。

一次晚饭过后,老板娘便摆开了楚河汉界,夫妻二人又切磋起棋艺来。下棋时老板下得十分稳健,老板娘却求胜心切,每每走漏棋,急得直冒汗,在老板相让之下,才赢了两局,多少挽回点面子。第二天,两人又在一起论棋。老板一想老板娘的狼狈样子,便口出一副上联戏谑道:

昨夜敲棋寻子路

老板娘一听丈夫的戏弄,便张口要还击,一想:不对,这上联中有机关。原来,那“子路”虽是指寻思走棋,但暗含孔子的学生、七十二个贤人之一的子路,一时急得不知如何应对。正要认输,恰好有个客人进来买镜子。老板娘马上想到自己照镜子.灵机一动,便应道:

今朝对镜见颜回

同样,下联中也嵌入了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之一颜回。联意表示自己照镜子可以见到自己的真实相貌(颜)。老板一听这样巧妙的对句,心中十分高兴,干脆叫人写好,装裱一番之后,就挂在店铺的大门上,作为一个招牌,吸引顾客。

何谓“偏袒”

“偏袒”一词,原意并非“偏向、袒护”,它来源于《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朝时,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勇猛大将,此人叫周勃,官封太尉,他在军中甚有威望,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临死时,深知有人想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寄予极大的希望,曾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果然吕后专权,大力培植吕姓的势力,刘氏天下面临基业难保的局面。周勃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决心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他把军士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张,对兵士们说:“想我周勃备受高祖厚恩,你们也是吃着先帝的俸禄。现在朝政混乱,我们应该站出来,你们凡是拥护吕后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右袒’);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左袒’)!”他一讲完,兵士们都齐刷刷地扯下衣袖,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他的指挥。不久,在周勃的努力下,吕后的势力被打垮了。

“偏袒”从此出现,可见它本指露出左臂或露出右臂,只是到了后来,意思才变成了不公正地袒护、偏向了。

周勃简介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周勃,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沛县人。刘邦在沛县起事时,周勃就以亲近侍从的身份追随他。他为人憨厚刚正,作战英勇,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祖六年,刘邦赐给周勃列侯的爵位,享有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的食邑,号称“绛侯”。

何为“唇齿”

“唇齿”是比喻关系接近、利害一致的双方,成语也作“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一词出自《左传》中“假虞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想先灭掉虢国。但晋虢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要想进攻虢国,晋国一定得先通过虞国,于是晋国就向虞国提出借一条路让晋军通过的请求。虞国的国君惧于晋国是一个大国,势力强盛,不敢得罪晋国,准备答应晋国的要求。大臣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规劝道:“这事千万答应不得!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就很危险了。谚语说:‘面颊和牙床骨是互相依存的,要是没有嘴唇,牙齿露在外面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虢两国的关系就像面颊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没有了虢国在外围的战略位置,虞国的灭亡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一意孤行,还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马上带着同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且说:“虞国被灭亡的时间不会超过今年年底了。”

果然,晋国灭亡了虢国之后,回师经过虞国,把虞国也灭掉了。后来,人们就用“唇齿”来比喻休戚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夸张的讽刺

笑话大全里描写有人不知羞耻,极尽夸张地说他“上唇碰天,下唇挨地”,初读还尚未明白,细想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没脸”。妙绝!令人笑破肚皮。

“掣肘”不如放手

“掣肘”一词现在见得不多,它是说抡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以展开。这一词出自《吕氏春秋》。

春秋后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宓不齐,字子贱,很有才能。鲁国国君派子贱去治理一个落后的地方单父县。子贱担心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于是上任前,他请求国君派两名近侍和他一起赴任。

宓子贱和两名近侍到了单父,当地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这两名近侍书写文书,他站在一边观看,当两人正在写字的时候,他突然把他们的右肘扯一下。每次都这样,两名近侍写出来的字就都很难看了。宓子贱乘机大发雷霆。两个近侍既奇怪,又气恼,便主动提出回都。宓子贱也不挽留,还说:“你们的书法功底很差,回去努力自勉吧!”

两名近侍回到都城,向鲁君报告了情况,请鲁君指示。鲁君略一思考,顿有所悟,深有感触地对写字人说:

“他这是提醒我呀!他要你写字,又在一旁干扰你,你的字当然写不好。同样的道理,我叫他去办事,却又总是去扰乱他的治理方案,就会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了,幸亏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经鲁君这么一说,两个近侍也恍然大悟了。鲁君立即派一名使者去转告宓子贱,叫他今后尽管放手行事。后来,宓子贱果然将单父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以后,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干预、牵制别人做事叫做“掣肘”。掣,就是牵制的意思;肘,就是上臂与前臂相接而凸起的地方。

王翦防秦王掣肘

秦国大将王翦率10万大兵伐楚,临行前,他请求秦王赏赐了很多美田宅园池地,后又遣使请求秦王赏赐他家上好的良田。他身边的人不能理解,问:“您要的东西也太多了吧?”王翦笑着说:“非也。现在我几乎带着秦国全部的将士来攻打楚国,秦王必定怀疑我会反叛他。我为子孙请求这么多的赏赐,这样,秦王就不会见疑于我了。”王翦是个聪明人,他深知秦王生性多疑,一些奸臣很可能会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在暗地里对他进行陷害,这样他就很危险了。同时,对于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来说,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处处进行牵制,那么自己就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战,军队也就没有战斗力,势必会失败。因此,对王翦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消除领导的这种掣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瓦解”来源于秦朝灭亡

“瓦解”一词从字面上看即为瓦片破裂,意喻崩溃解体。此类词语还有一些,如“土崩瓦解”即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望风瓦解”喻望风而溃;“瓦解冰消”是比喻完全消逝或彻底崩溃。“瓦解”还隐指人心离散,斗志涣散。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秦王嬴政叱咤风云,踏平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自称秦始皇。

秦始皇刚刚死去,他的小儿子胡亥就与赵高、李斯狼狈为奸,逼死了长兄扶苏,夺取了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但在残忍暴虐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上台,就大肆诛杀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性命财产朝不保夕。

很快,朝廷的暴政引发了百姓的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举起反秦的旗帜,天下群起响应。诸侯背叛,将领倒戈,秦军主力在前线节节败退。起义军中刘邦、项羽的兵马直逼都城咸阳。在秦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的时候,朝廷在后方又发生了内讧,丞相赵高诛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王。子婴在举行登位大典之前又诛杀了赵高。子婴只当了四十多天皇帝,刘邦和项羽就打进了咸阳城,子婴被项羽杀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此灭亡了。后来,司马迁在记叙这段历史时,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形容秦王朝的迅速崩溃。他说:“这真像是瓦解呀,即使有周公那样的能人,也挽救不了它的毁灭。”此后,人们便用“瓦解”来比喻事物的崩溃、分裂或分解。

苏联的解体

在斯大林之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几代领导人都对原有的体制进行过改革尝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的弊端。改革的过程中,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桃李”为什么被比作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了很多学生,则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得自这么一个历史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来由于政见不一,得罪了魏文侯,却没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子质只好辞官独自去了北方。

在那里,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到夏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叶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扎伤人。因此,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一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报答你啊。”

又《资治通鉴》中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受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老师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西汉时候,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赫赫,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平常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知音”的由来

“知音”得自一个千古传诵的故事。

《列子·汤问》中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很会弹琴。他所弹的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都听不懂。他是个官吏,有次回乡坐船从汉水经过。那夜月色很好,俞伯牙便在船头焚香弹琴。当时有个晚归的樵夫,听见水上传来优雅的琴声,便跑到岸边偷听起来。俞伯牙先弹了一阵志在高山的曲调,樵夫听了,情不自禁地说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俞伯牙又弹了一阵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说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美啊,宽广浩荡,好像浩浩荡荡奔流的河水一样!)

俞伯牙再也坐不住了,连忙把樵夫请到船上,称樵夫为自己的“知音”,并与樵夫结为好友。樵夫名叫钟子期,是个隐士,他也很懂音乐,尤其善于听琴。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闻讯悲痛欲绝。他痛泣许久,挥泪操琴,叹道:“今日重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继而割断琴弦,并把琴身砸碎,发誓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相传他们是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的龟山脚下相会的,该处现保留有“古琴台”供人游览,也就是在此处,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结知音”的千古佳话。

伯牙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首义公园内,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它始建于北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又重建了琴台纪念碑,并刻上琴台简史、碑文以及俞伯牙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