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常识篇——从头开始学管理,循序渐进入佳境(1)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圈外人看来,任何商业活动都好像是一个不费心机的机会游戏,只要心狠手辣,蠢笨的家伙也有可能获胜。然而,在旁观者看来,人类的任何行为实际上大都如此,除非这种行为被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化地表现出来,除非这种行为被作为一门知识原理而归纳总结出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没有管理的管理。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了解管理职能、管理性质、管理作用、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概念。
§§§第1节管理学原理和简史
什么是管理
在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大家几乎一致认同,但有关管理的概念却各有各的说法。
目前,对于管理的概念,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一种工作程序和办事的方法。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管理职能可划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五个方面,而所有的职能均是工作的细化、简化、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而有效实现目标的科学手段。
(2)管理是处理人与事的艺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管理是要以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的具体行为。这就必然要求在实践上设计一种行得通的解决办法。这时,艺术就是达到某种所需要的具体结果的“诀窍”。因此,认为管理应该是一种行为的知识,即运用实际技巧的艺术。管理所要应对的主要是“人”和“事”,而人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差异万千、难以捉摸,各种事物的形态、种类、关系等等变化无穷,所以管理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法则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人”和“事”的。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高超的艺术,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汇集众人的才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总之,如果对管理一词做最通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促使人把事做好。比较具体地讲,管理的概念应该是以下四项基本内涵的综合:
(1)管理是一种具有科学原则和运用艺术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2)管理的核心是“人”,建立分工合作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其重点。
(3)管理的对象是“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事”。
(4)管理的目的是以最高的效率达成目标。
管理的职能
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管理,其具体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是不同的,但是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却是一致的。根据管理职能的双重属性,可以把企业管理的职能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由劳动社会化生产产生的一般职能,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职能;另一个是由劳动过程之中的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特殊职能,体现统治者的管理职能。
一般来说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企业的基本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关系、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供应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2)合理组织生产力。也就是把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合理地组织起来,其中生产者是核心问题。
(3)正确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问题。企业管理是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即企业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的上层建筑环境中,受到它的督促和制约,因此,必然需要协调企业的活动以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机构或者规章制度,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管理的具体职能一般可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1)计划职能。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企业管理的计划职能就是要选择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决定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方案。计划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计划的作用和范围也不同。计划工作包括制订长期和短期经营计划,确定经营计划的措施、途径和方法,并把计划指标层层解开,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每个职工,以便进行控制和考核。
(2)控制职能。控制职能也叫监督职能,是指根据预定的计划、目标或标准,检查实际的完成情况,找出有差异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差异,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密不可分。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没有控制,计划就不能顺利实现。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成果与预定的目标一致。
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标准、找出差距、纠正偏差等内容。控制有很多形式,有经济控制、组织控制等等,不过都要求抓住控制的关键。
(3)组织职能。企业的经营目标要靠合理的组织来完成。组织职能是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要素、各部门、各环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合理地组织起来,以有效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组织职能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确立为完成计划需要做的工作;第二,如何把这些工作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第三,明确完成各项工作的人员及其责任;第四,把完成工作所需的相应权力授予相关人员。
具体来说,组织职能包括: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利分工;选择配备管理人员;制订严格使用的规章制度等。
(4)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管理者运用权力影响、引导人们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企业的领导职能靠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去行使。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懂得如何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了解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和沟通方式、领导模式和领导理论。领导工作是管理活动中最富有挑战性、最困难的工作,所以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领导艺术,了解实际情况,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还包括协调、制度规范、人员配置、激励等等。
协调是指协调企业内部各级和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能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消除工作中的脱节现象和存在的矛盾,以便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为此,企业要搞好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协调和同级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企业之间的外部协调,促使它们相互配合,步调一致,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制度规范是企业约束全体成员行为的准则,是办事方法,工作程序,各种规章、条例、守则等的总称。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恰当的选择、招聘、录用、使用,通过人员的合理配置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
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目的是为了调动、激发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由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的共同劳动需要管理,需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没有这种管理,会造成由协作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发挥不出来,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因为缺乏管理而变的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无法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管理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分工和协作逐渐形成,共同劳动的地方就必须有管理,这就需要把各个环节组织、协调起来。因此管理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共有的,这是一种自然属性。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管理权,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管理除了具有组织生产的职能外,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独自存在,否则就会没有内容。
了解管理的自然属性,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吸收成熟的管理经验,迅速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了解管理的社会属性,就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体系,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管理的作用
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自己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认识到,管理的作用有时候比增加设备和提高技术水平更大。过去很多企业往往注重设备、技术方面的投资,现在更注重于开发智力、网罗人才和强化经营管理方面的投资。现代企业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善于开创新局面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管理内行,必须是一个具有驾驭企业变化和发展能力的专家。
管理、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科学、技术是动力,管理掌握着发展方向,因而管理居于首位。没有管理,就没有现代生产力。1961年,美国组织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参加这项研制任务的有200多家公司,120多所大学,400万人,花了300亿美元。1969年,人类终于第一次离开地球,向宇宙挺进。后来阿波罗计划的总负责人韦伯博士总结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管理。”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决定管理作用不断提高的首要因素是现代化生产的性质和规模。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细致、专业化水平高,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复杂的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每一件产品都可能要通过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战后,英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不比美国落后,但是生产力水平却比美国差一大截,原因就在于英国的组织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
在1945—1960年这短短的15年间,日本就从一个经济濒于崩溃的国家一跃而成为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日本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使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日本刮目相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崛起如此快呢?众说不一。日本人自己最乐于称道的是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特殊的管理系统,他们认为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创造作用。据此,他们提出了生产第四要素理论:生产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进行,除了需要土地、劳动和资本外,还必须存在第四要素——管理。现在也有人提出生产力的“四要素理论”,即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以及管理活动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由此可见,管理对于创造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大量管理经验的升华,是对管理活动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管理科学的一切具体理论、原则和手段的理论基础。因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8种。
1.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只有正确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管理的动力原理。
动力原理能够使管理得以有序地运动起来,并能按预定的规律不断运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管理动力具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物质动力不是单纯的物质鼓励,还要讲究经济效果。必要的奖金,及时给员工升职加薪等物质鼓励是现代管理的有效杠杆。
如果忽视物质动力的作用,管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管理需要物质动力,但物质动力也不是万能的,物质动力使用不当也会产生副作用。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包括授予奖状、光荣称号等精神鼓励,还包括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精神动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授予光荣称号,颁发奖章、奖状,宣传光荣事迹,表扬先进等均对人们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人们不但要有物质享受,而且还应有精神享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要正逐渐成为某些人的主导需要。管理者应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一般地说,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对人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荣誉感、求知欲、献身精神等的激发作用更大,维持时间更长。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坚定、鼓励和激发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信念、热情、毅力和斗志。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管理精神动力的基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仍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能再有什么怀疑和反复。
(3)信息动力。有关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报导也会成为某些人前进的动力。可见信息也能成为一种动力。
在小生产的情况下,信息量很小,信息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显示不出来;而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情况下,没有信息传递的科学管理是难以想象的。20世纪是以信息的生产和转换为重要特征的时代,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的社会、对现代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代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既有外界信息的不断输入,又有企业自身信息的不断输出。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地从外部环境接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企业内部就不能协调运转,因而就不能适应环境,势必失去生存的能力。这就是信息的力量。
应该指出,企业在运用信息动力时,要注意信息量的适度。适当的信息可以成为促进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如果信息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行动的无所适从。
在管理系统中,三种动力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的对象,三种动力又各有侧重,如何综合运用这三种动力,且运用得当,则是管理的艺术,也是管理的难点。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明察秋毫,根据管理对象的差异与变化,正确处理个体动力和集体动力、眼前动力与长远动力以及三种动力的适当“刺激量”。运用这三种动力只是手段,目的是要保持企业的活力,达到企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