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坏习惯:我们的绊脚石(3)
阿宝与阿秀经人介绍相识相恋,一个月后,两人便闪电结婚。婚后阿秀发现:阿宝还是个离不开父母的乖宝宝。阿秀说:“我们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婚后我才发现,他对父母依赖心过重,根本不能独立担负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没主见就算了,家里的事他都不和我商量,反而对他父母言听计从。就拿家中钱款来说,他根本不让我插手,全部交给他父母保管。有一次,我生急病,急需用钱。当时正好他父母出门了,他竟跑过来和我说,要等他父母回来才能取钱给我看病。这还算是个男人吗?”
2004年3月,由于矛盾较大,阿秀与阿宝分居了。很快,阿秀就告到法院,要求离婚。
做人要有主见,做事要有主张,不能轻易听信别人,更不能随便让人摆布。
现在,有些人大事干不来,正事干不了,邪门歪道可不少,专门爱在鸡蛋里挑骨头,说风凉话,唱对台戏,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行,自由主义相当严重。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以为是型,谁都不如他,就他高明,别人做什么他都看不上眼儿,甚至打“横”;二是妄言评论型,对别人的工作、主张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这儿不合理了,那儿不对头了等等;三是小肚鸡肠型,忌恨别人争先创优,讽刺别人好学上进,唯恐别人走在他前面而挑剔、指责、奚落等等。所以,听信他们的,不仅什么事都干不成,还会闹出“爷孙抬驴”的笑话来。这些人同病相连,同生于一个祸根——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思想意识有问题。对这些人的所言所语,我们只能回敬四个字:不信不听。正如哲人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己没有主见就等于没有思想,自己没有主张就等于没有主意,那样会一生无用,一事无成的。当然,对有些人善意的批评、合理的建议、有益的提示,我们还是要热情欢迎、积极采纳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某艺术公司要招一名文秘,可应聘者中的80%都缺乏主见,且大多认为秘书只要会打字、整理文件、传达老板意思就行,拿主意应该是老板的事,主见太多还会喧宾夺主。但这样的应聘者大多吃了“闭门羹”。
刚辞去文员职位的陈某,向一家化工企业投去应聘材料,欲竞聘文秘职位。她觉得自己对这项工作驾轻就熟,未料到,该化工公司人事经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她与该职位无缘:“公司产品开发部研发出一个新产品,但投入生产可能会有安全隐患,你认为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她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回答。她说,她当了5年秘书,从没想过决策性的问题也要自己拿出意见。
不少单位的负责人表示,秘书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决断问题的能力,能提出思路供上层参考。领导每天面对很多决策性的问题,而精力毕竟有限,这时作为秘书就应该有思想和主见。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胆小怕事,只能苟安
现在,有不少孩子胆子非常小。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到没有电灯的房间里去拿东西,也怕见到陌生人,有的连在同学面前说话也有点胆怯。
这种胆小怕事的青少年,往往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好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心理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
19岁的小E是某理工科大学二年级学生。
小E从13岁起经常恐惧,担心有人会来欺负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陌生人,脑子中立即想:“他纠集一帮人来打我怎么办?”此时便毛骨悚然,全身痉挛,手心出汗。他经常自我鼓励,批评自己不像男子汉,胆小怕事,但毫无用处。他还常常感到活得太累,“想了断自己”。现在症状愈来愈厉害,严重影响生活、交往和学习。
对于多数成年人来说,怯懦更多地发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一般人与陌生人会面时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对怯懦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多少不自在的烦恼。不过胆怯无关乎个性,而是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
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生活,实在是得不偿失。
严重的胆小怕事心理对成年人影响尤其大。37℃医学网曾经指出,怯懦心理已经成为青年成才的八大心理障碍之一。
青年成才的八大心理障碍——
“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想做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易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闭锁型”: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不愿向他人表白。
“失意型”: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的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他人,而且害己,对人才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习惯型”: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是自身养成的,另一方面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习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心理。
“厌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就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怯懦型”:这种心理过于谨慎,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长。
那些走上社会的怯懦者,往往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勇敢是一种好的品格,不仅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而且在各种工作中,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般说来,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累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致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己训练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藉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同时增加人生乐趣。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怯懦和畏惧,最勇敢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抱怨,让事情更糟
抱怨,在很多人那里,是一种习惯。该上课的时候却抱怨天天上课累得要死,没课的时候却抱怨没事可做闲得要烂掉;晴天时抱怨天天是太阳真没创意,雨天却抱怨这鬼天下得人真烦。
身为上班族,我们大多都乘公交车上下班,如果每天搭乘公车时,遇到公车迟迟不来,你会不会抱怨一下?当你在车上急着赶赴约会时,汽车偏偏在红灯前大排长龙,寸步难行,你不免也会急得嘀咕几声?
遇事不顺遂时,我们都会想解除紧张、发泄情绪出口气,偶尔抱怨一下或在心底嘀咕,这是十分正常的。学生时代本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是,他们常会抱怨老师要求过高、天天考试;公务员抱怨薪水低、升迁无机会;计程车司机则抱怨工时长、收入低。几乎人人都有不如意的事。
但是抱怨对生活有助益吗?本来是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抱怨把焦点投注于人或事,事情本身便被放大了、看重了。本来不去注意就很快会消失的情绪,因为你负面的反应,就延续情绪存在的时间,因此抱怨的结果徒使事情更加恶化而已,于事无补。譬如,公车久候不来,没耐心的人因不满而发怨言,公车还是不会立刻出现,可能只是让他更加心烦急躁。
在一个旅店中,女主人天天牢骚满腹,让人不厌其烦。但是有一天,一位旅客发现,三个黑人小孩正趴在桌上认真地写着什么。
这位先生好奇地问道:“小家伙们,你们在做什么呢?”
最大的一个男孩子,十岁左右的样子,头也没抬地答道:“哦,先生,我们在写感谢信呀!这是妈妈吩咐每天必做的。”
果然,每个人的纸上都有几行字,最大的孩子写了五六行,其次的写了还不到三四行,最小的一个四五岁的样子,写了不到两行。
只见他写道:“路边的小花今天开得很漂亮,我今天吃到了一块很好吃的蛋糕……”简单而幼稚的文字中处处充盈着幸福的味道。
聪明的母亲正在教孩子们感念生活,而自己却在时时地抱怨生活,所以没能看到从身边溜走的幸福。
抱怨、指责是一种坏习惯,爱抱怨的人到任何环境都会抱怨,正如乐观的人不论晴天或雨天都不因天气影响心情一样。抱怨多了可能成为事事不满的人,也是那些有幸福感的人想要避免共事的对象。做个不抱怨的人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有些人总是喜欢翻陈年旧账,总是喜欢抱怨别人,这种习惯成为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块绊脚石。
有一位医生在非洲行医25年。说起自己在非洲行医的经历,这位医生经常会谈起一件事情,就是在非洲,当一个人生病后,他总是会习惯性地问:“谁让我生病的?”他从来也不问:“我为什么会生病?”也就是说,这些病人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习惯性地从别人身上寻找错误的根源。
就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思维方式很愚蠢,但如果是放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就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总是不习惯承认自己也有责任,自己也有错。一旦他们干不好工作,不是同事的责任,就是上司的责任,仿佛他们自己总是处在代人受过的地位。像这样的员工,在企业里怎么可能受同事的欢迎和尊敬?在社会上怎么可能受到朋友们的欢迎和尊敬?进一步说,如果他们有机会当老板,像这样一种总是习惯于委过于人的老板怎么可能受到他的员工们的欢迎和尊敬?所以,具有这种习惯的人,怎么可能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经常性的失败都是由乐于委过于人的恶习造成的。当他们习惯性地委过于人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自己一点错误也没有犯。长此以往,他们真的就会以为自己是永远也不会犯错误的超人,而他们周围则围绕着一帮总是错误不断的蠢才。一个人一旦养成自高自大的习惯,怎能不失败!
人生的第二块绊脚石和第一块恰巧相反,就是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抱怨自己。只要一有机会,你就会听到他们说:“我怎么这么笨啊!我怎么这么容易上当啊!我干吗要镗这趟浑水啊?我怎么老是说错话?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蠢!我为什么不能够聪明一点儿!”虽然他们未必真的认为自己那么笨、那么蠢、那么愚不可及,但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敏感、怯懦。他们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算了吧,反正我不行!这件事就让别人去做吧!他们将自己包在一个自缚的茧子里,慢慢习惯于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一个人一旦习惯于这样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就可以断言,他的人生已经失败了。
你整天抱怨,抱怨就成了一种葬送生活的习惯;如果你像故事里那三个小孩一样,每天让心感谢生活,让感念成为习惯,那么幸福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不守时者无信誉
约会见面是生活中的常事,即使是朋友之间,迟到、失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声誉。也许有些人认为,“迟到一会儿,天也塌不下来!”是的,迟到、失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时候只要多说几句道歉的话就可以了,天塌不下来,但它却动摇着你的信誉基础。
在西方,准时赴会是判断对方可信、可靠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商业礼仪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如期赴会,一般要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允许(如生病、受伤等等),或者是其他极其特殊的原因。人们的时间是一样的珍贵,无论你是皇族还是百姓,是领导还是下级,尊重别人的时间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基本尊重。
通常,在约会中赴会者应该提前5分钟到达。如果将要迟到时,应该礼貌地打电话告诉对方:“我由于某种原因,将会迟到15分钟,请您原谅。”人们会原谅你的迟到,因为你懂得时间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一个懂得保持自己承诺、尊重他人的人是会被他人尊重的。
巴克雷银行的意大利人奥利多有个“迟到先生”的绰号。与他的朋友比尔约会时,他从来都不准时到达。一次,他们约定在巴克雷银行的大厅相见,在约定时间半小时后,他还没出现。比尔拨通了他的电话,他还在办公桌前不慌不忙地接电话。比尔气愤地质问他:“你知道我们约会的时间吗?”他回答:“当然知道!我这就来。”由于“迟到先生”的“美誉”,没有一个人与他约会时会守约,“反正他也要迟到”。“迟到先生”虽然是戏谑,但是有人却对奥利多的可靠性做了消极评价:“他是不可靠的人。”
“迟到先生”真正被惩罚是在一次工作面试中。在去德意志银行面试时,由于地铁出了故障,他迟到了15分钟。那位瑞士主管拒绝面试他,并对他的解释无动于衷。他认为:“面试的时间是8∶45,而不是9∶00。伦敦的地铁是不可靠的,你应该早就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延误。”他认为奥利多不仅仅是对时间的不尊重,也是对面试没有高度重视。虽然奥利多抱怨主管的呆板和教条,但是他学会了一个道理:“没有人会对你迟到的理由真正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