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果云知道(2)
当记者那会儿,去山西一农村采访。到了那里,我非常意外,连绵几公里的黄土地,村里根本就没有地可种,连年干旱,很多人至今还吃不上饭,纷纷外出讨饭过活。我来到一所小学里,之所以能叫“小学”,就因为它有一面红旗在微风中飘荡。整个学校都是土坯结构,房屋天棚很低,教室中间立着几根柱子。不用说,这是一所危房。去的时候,正是午间休息,许多同学都在吃午饭。我惊异地发现,所谓午餐实际就是一个馒头,或者一张草饼。老师告诉我,这里的同学很多家庭是根本没有能力供养学生的,所以乡里把所有的学杂费全免除,才有这十几个学生。我挨个看着他们的饭盒,突然我在一个男孩子的饭盒前停住,饭盒里黑糊糊的,根本分辨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小同学,你吃的什么啊?”“黄豆炒饭。”他没有抬头继续吃着。我看着他吃饭的样子,心里很酸。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简直不敢相信。我看着他认真地从饭盒里挑出头发,然后再继续吃。他就这样一边吃一边挑头发,粗略地算算也要十几根。
几个同学看见我的神情,就对我说:“他妈妈多邋遢,每天饭里都有好多头发。”他不理会,继续吃着黄豆炒饭。“小同学,你的饭里为什么总有头发呢?”我忍不住好奇。他再也没有回应我,埋头吃着。
采访了一天,我心里很不舒服。这里的乡亲有的一辈子连火车什么样都没见过。村里只有一口枯井,有时候,这惟一的井也会干涸。
我走在村子里,看着这些朴实的村民,突然一个身影跳进我的视线。一个男孩拿着一个异常大的水桶,正从台阶上下来。我叫他,他看了我一眼,继续向井走去。我和他一同来到井边,他一边吃力地打水,一边问我胸前挂的是什么。我说是照相机。他摇摇头说:“没听说过,干什么用的?”我跟他慢慢聊起来。我提出要去他家看看,他犹豫之后点点头。我们抬着那桶水向台阶上面走去。桶好重,他每天都要这样走一个来回。
快到村边的时候,在一所土房前停下。他推开门喊了一声:“妈,来人了。”“哦,谁来了?快里面坐。”我寻声看去,见一位妇人摸索着墙壁从里面走出来,她是盲人。我感觉鼻子一阵发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午饭每天还是黄豆炒饭,却是那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回到北京我写了一篇长达十八万字的报道,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被刊登。
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
并不是很繁华的地段,却因为有着很多写字楼,附近的小饭馆生意都很不错。中午吃客高峰过去了,原本拥挤的面馆,客人都已散去,老板和伙计正在收拾餐具。这时候,有人推门进来,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牛肉面多少钱一碗?”老奶奶问道。
“七块钱!”老板回应到。老奶奶很小心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手帕,老板看得很清楚,里面好多都是角钱面额的钞票。数了一会儿,老奶奶跟老板说了一声:“那来一碗吧!”没一会儿,一碗飘着香味的牛肉面端了上来。老奶奶将面推到孩子面前。孩子咽了咽口水说:“奶奶,你真的吃过了吗?”“当然了,你吃吧!”奶奶微笑着说。孩子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奶奶夹起一块免费赠送的萝卜泡菜慢慢地嚼着。
转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面吃个精光。所有的一切都被老板看在眼里,老板起身走到两个人面前说:“大娘,小店目前在酬宾期间,您是今天的第一百位客人,所以这碗面免费。”
时光流逝,大家都把这件事忘了。一天老板走到窗前,才无意间发现那个小男孩蹲在店门口,好像在玩什么游戏。老板站在窗前注视着小男孩,发现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每走进一个客人,他都会拿起一个小石子放在这个圈里面。老板一下明白了……但是午饭高峰已经过去了,老板的帐单显示,今天中午前后加起来也不够六十人。怎么办?
老板仔细地看看帐单,今天一共卖出六十七碗面,便叫来伙计耳语几句。
没一会儿,面馆的玻璃上,贴出一个告示:近日酬宾,每天第七十位客人免单。老板担心孩子不认识字,从屋子里推门出来,看见小男孩的圈圈里的石子,指着玻璃说:“小朋友,叔叔考你几个字。”小男孩子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过了一会羞愧地低下头,蔫蔫地说:“叔叔,我就认识七十。”老板拍拍小男孩的肩膀说:“好,为了奖励你,叔叔今天请你吃面。”孩子疑惑地看着老板,过了一会儿,小脸立即浮现出笑容:“真的?”老板点点头。“那行,你等等我。”说完小孩子消失在街口。
老板被孩子的举动弄糊涂了,笑笑就进了店里。没过一会,就见小男孩拉着奶奶的手,急匆匆向这边走来。推开店门,冲着伙计说:“来一碗牛肉面。”回头得意地对老奶奶说:“奶奶,今天我请你吃面。”
面上来了,老板和几个伙计看着他们。
小男孩就像第一次老奶奶请他吃面一样,夹起一个萝卜放在口中,看着老奶奶吃面。老奶奶吃了几口便不忍心地对孩子说:“我吃不了,我给你留点吧!”孩子摇摇头,“奶奶还是你吃吧!我吃过了。”
“老板,也送那小孩一碗吧,钱在我的工资里扣好了。”几个伙计看不下去了。
老板目不转睛地看着奶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说:“那小孩子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呢!”
被窝里的泡面
罗刚自从妻子去世以后,一直也没有再找一个,他只是担心孩子不接受,怕孩子受委屈。时间很快,一晃孩子已经快七岁了,自己也当爹当妈四年多了。单位知道他的难处,也很照顾他,很少给他外出的差事。
可最近单位需要人在上海会见一个很重要的投资商,其他人对这方面都没有他了解,所以这次非他去不可。这下子罗刚为难了。孩子还小,爷爷奶奶也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单位又实在找不到第二个人选。
罗刚早早起来,收拾自己要带的衣服,儿子还没醒。想想昨天晚上已经跟孩子说了很多,再说孩子也大了,想到这里,罗刚多少有点放心。出门之前,罗刚再次看看熟睡的儿子,然后轻轻关上门,赶往火车站。
一路上他还是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总是悬着。刚到了上海,他就马上给儿子打电话,孩子也总是很懂事地告诉爸爸不要担心,说他吃得好,睡得好。一切还算顺利,几天就把事情圆满地办完了。出门几天,真的很想儿子。临上车的时候,罗刚给儿子打个电话,告诉他马上就回去了。也没顾得上给儿子买什么礼物就匆匆踏上回家的火车。
到家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打开家门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罗刚蹑手蹑脚地环顾了一下四周,还好,什么都没有异常。他总算松了一口气,坐了一夜的硬板,此时真的感觉到疲惫不堪。正当他翻开被子想抱抱儿子的时候,才意外地发现,在自己的被窝里,居然有一碗翻倒的泡面,油汤洒得满床都是。罗刚一看气就不打一处来,朝着睡梦中的儿子就是一巴掌。儿子从睡梦中惊醒,被打糊涂了,蜷缩在床角,怔怔地看着罗刚。
这是罗刚第一次打孩子,自从妻子去世以后,他没舍得碰孩子一手指头。
“你为什么这么淘气,被子弄成这样,你是不是成心惹爸爸生气啊。”孩子看着被油汤画成“地图”的被窝,抽抽噎噎地说:“我没有……我没有,这是给爸爸的早餐。”
原来孩子掐算好时间,给罗刚事先泡好的,又怕凉掉,便把方便面捂在被窝里保温。
罗刚听了,心里一阵酸楚,把孩子抱在怀里。
“对不起,爸爸错怪你了。”
罗刚拿起已经翻倒的泡面,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
约定
有一天,我需要查一些相关的资料,便只身来到资料库,那里面是近万盘录象带,是电视台近几十年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按照数码挨个地寻找,意外地看到一个没有播出的带子,这盘带子是1983年7月的资料,我信手塞在录像机里,静静地看着。
片子没有标题,只是一个未编辑过的素材。
故事的背景是一次矿难,短短的三分钟——坍塌,急救,哭泣。接下来的画面让我很惊异,清晨,一个妇人艰难地推着一个车子,磕磕绊绊地向矿井边走去。刚到矿井边,马上就有一群人围上去。许多人不顾那粘着黑煤渣的手,拿着什么东西往嘴里塞着,我暂停画面,仔细地看着,模模糊糊看到妇人脸上欣慰的笑容。
我继续看着……
一个矿工在地下采矿的时候,突遇瓦斯泄露。他把自己的氧气给了身边的伙伴……死后他被评为优秀党员,追认为劳模。他的家人只得到一笔不到两万元的抚恤金,他还有三个孩子,大的都已经17岁了,小的才7岁。丈夫的后事办完后,很快家庭就已经面临着很现实的经济问题。
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从前男人就是靠山,如今她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生活。孩子要上学,虽然经过矿上与学校的沟通,孩子的学杂费被免了,但是几口人的吃饭问题还是很紧张的事情。正当发愁的时候,原来丈夫所在的第四组组长来看她,建议她到矿场卖点早点维持生计,于是她听了组长的话,自己包了一些饺子,一大清早就到矿场去卖。开张的第一天,就来了十四位客人,饺子很快就卖光了。第二天,她多包了一些,结果还是都卖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腾腾的饺子吸引了更多的顾客,生意好时,大约有二三十人,生意清淡时,即使阴雨天或严冬腊月也绝对不少于十四人。
时间一久,这些矿工的妻子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个习惯,就是从不在家吃早餐,她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一探究竟,甚至跟踪质问丈夫,但几天下来,都得不到答案,有的妻子还自己做早餐给丈夫吃,结果丈夫还是去吃矿场那一碗饺子。
我看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结局却并非我想像的那样。我在安静的资料库里继续看着,虽然片中有很多空镜,但是整个素材看起来很贯穿。
画面在采访一个老妇人,我仔细地听着她说些什么:“99年,我们家老张被塌方的柱子砸伤,没多久就去世了。他临走的时候,跟我交代了一件事情:‘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替我做一件事情,每天去矿上吃一碗饺子,这是我们组约好的,老孟死了,留下孤苦无依的妻儿,除了我们,还能有谁帮助那对可怜的母子呢……’”此时老妇人已经是泪水涟涟,回头看着墙上是他丈夫的遗像。镜头久久地停留在这张照片上,凭职业习惯,我感觉到画面的微微颤动。
我一下子想起了,故事开始那一幕。
从此以后,饺子摊多了一位女性的身影,在来去匆匆的人群当中,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十四个人。
光阴流逝,转眼老孟的大儿子已经长大考上了大学,二儿子已经被分到县里工作,老三接过了父亲的安全帽,而老孟的妻子也双鬓斑白。然而,这位饱经苦难的母亲,依然用真诚的微笑来面对每一位顾客。前来光顾饺子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年老的,女的代替男的,但从来没有少于十四个,经过十几年岁月的沧桑,十四颗爱心依然闪闪发亮。如今老妇人仍是每天继续到矿场卖饺子,不同以往的是,饺子是免费的。
我退出带子,沉思良久,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好的素材没有播的原因。这是一个秘密,拍摄它的人,一定也是在为大家保守一个秘密。
买你一小时
忙完一天的工作,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了家里,回来的路上还为公司的事情闹心。明明是别人把合同上的字写错,王总却怪在了我身上,把我臭批一通,还不让我解释,说我态度不好。于是我越想越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