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类比思维法(2)
如空气中存在的负离子可以使人延年益寿、消除疲劳,还可辅助治疗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心血管病等,但负离子只有在高山、森林、海滩湖畔处较多。后来通过间接类比法,发明了水冲击法产生负离子,后吸取冲击原理又成功发明了电子冲击法,这就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采用间接类比法,可以扩大类比范围,使许多非同一性、非同类的行业,也可由此得到启发、激发新的创造活力。
幻想类比法
发明者在发明创造中,通过幻想类比进行一步步的分析,从中找出合理的部分,从而逐步达到发明的目的,创造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幻想类比法。
1834年,英国发明家巴贝治绘制出通用数字计算机图样;1942年,美国的阿塔纳索夫教授和他的学生贝利,运用幻想类比法,发明设计出电脑,并制成了阿塔纳索夫—贝利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因果类比法
因果类比法是指两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着同一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另一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类比法就是因果类比法。
例如,在合成树脂(塑料)中加入发泡剂可使合成树脂中布满无数微小的孔洞,这样的泡沫塑料既省料,重量又轻,并有良好的隔热和隔音性能。
日本一个叫铃木的人运用因果类比法,联想到在水泥中加入一种发泡剂,使水泥也变得既轻又具有隔热和隔音的性能,结果发明了一种气泡混凝土。
仿生类比法
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等,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仿生类比法。
例如,人走路—步行机、人体—机器人、人眼—人造眼、蛙眼—电子蛙眼、鹰眼—电子鹰眼、蜻蜓眼和苍蝇眼—复眼照相机、手臂—新式掘土机。
中国西汉将领陈平在2000年前,运用仿生类比法,发明设计出古代机器人。
1962年,美国一家公司制造并售出了世界上首批工业用机器人。
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三中学生熊杰,运用仿生类比法,发明设计了管内机械手,荣获了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明一等奖。
综摄类比法
发明者借助于分析设法变陌生为熟悉,这是确定发明课题的前提;再通过亲身类比、比喻和象征类比等综合类比,发明设计出发明项目,这就叫做综摄类比法。
美国创造学家威廉·戈顿发现创造性思维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变陌生为熟悉的阶段和变熟悉为陌生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确实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在创造性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
变陌生为熟悉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用分析的方法了解问题,查明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及各个细节。人的机体本质上是保守的,它排斥任何陌生的东西。思维也一样,当人们遇到陌生的事物时,总是设法把它纳入一个可以接受的模式中,通过把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把陌生的转换成熟悉的。没有这个思维过程,人们很难真正了解要解决的陌生的问题。
类比思维法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发明方法,人们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将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创造设想,获取更多的创造成果。但是,从异中求同,从同中见异的类比发明法也有缺点,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或提出的创造设想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有时会把人引入迷途。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种最大的创造性的发明方法。
思维时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的范围有点广,有一本书名字叫《东方论》,这本书描述的是西方人用西方人的眼睛看东方,东方人用东方人的眼睛看西方。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地区的差异,更是地域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例如,东北的三个省份,每个省和每个省之间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拿福建来说,闽南闽北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欧洲如果划分起来,各国的思维方式差异也有很多。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差异,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也有差异。
德国人与法国人的不同之处从每个人死之前的愿望就能看出来。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思维方式是人行为的反映。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则是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三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不容易反馈给对方。“一次,我们的代表团举行告别宴会,答谢接待方。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当代表团走后,主人对我讲,他非常不喜欢那位团长。我说你们刚才不是谈得很好,双方都很满意吗?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不满意的地方?他说这是没法表述的。他告诉我说,当代表团团长与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别人,竟然还跟旁边的人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握手时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听取这位主人对他的意见”。
有一年,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回国后,夫人表示,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我们的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一般都是交换礼品。我们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我们代表团的人问,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
不是,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德国人也问,你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不是的,回去后,他们绝对会打开欣赏。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我们讲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