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前言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朱自清六岁时全家搬到扬州,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2年高小毕业的朱自清,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考入北大预科,后考入哲学系。改名“自清”,改字“佩弦”。1920年毕业后,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后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清华大学到长沙,后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讲授文学批评等课。1946年,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学者,一名民主战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字数近200万字,且字字珠玑,句句秀美,或清秀隽永,或激进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学遗产。

朱自清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创作新诗,大多收入《雪朝》第一集合诗与散文合集《踪迹》。这些诗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以朴素清隽、淡雅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我曾经向青年们、少年们作过许多次介绍,还对我们的子女们说,写散文应该向朱先生学。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有点偏爱,我乐于承认。……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而作为一名学者和民主斗士,他不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而且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追求光明和真理,关心祖国的命运,坚定地投身到民主斗争中去。毛泽东同志这样称赞他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的铮铮傲骨。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极为宝贵,但其中尤以散文最为瑰丽,堪称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他笔下生花,文思泉涌,拥有独特的审美旨趣和美学意境,不拘泥于已有的散文体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树立了万口传诵的白话美文模范。

为将朱自清先生毕生的散文巨作呈现于读者眼前,本书编者做了大量缜密、细致的工作。但朱自清先生一生所写的散文数量实在太多,将其全部收录在一本书中实属不易,因此,本书只能尽力做到“全”而“精”,会放弃一部分杂文和少量的序、跋。当然,杂文中能够反映朱自清先生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的代表性文章,本书已竭力保留。全书仍按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编排,以时间先后为序,并根据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稍作调整,收录了朱自清先生诗与散文集《踪迹》中的散文,以及未曾编成集子的数十篇经典散文,这样,既有利于读者了解到朱自清散文作品的原貌,又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文中个别词语,可能在用法上不合当代白话文的通行规范,是早期白话文都会存有的现象,为尊重原作这里仍然以原文为准不予更改。

相信通过此书,广大读者一定能更加清晰、更加动情地了解到朱自清先生那不得不读的一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