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探险(1)
位于XJ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及其临近地区,是一块充满了祌秘的土地。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罗布泊西南的喀拉和顺湖,宣称他“发现”了罗布泊。1900年,为了挑战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也到了罗布泊地区。他纠正了普尔热瓦尔斯基的错误,证明了罗布泊准确无疑的位置。但是他又制造了“罗布泊游移”的祌话。从而围绕罗布泊的游移,幵始了一个世纪的纷争。
1980年,上海来的生化学家、挂职中国科学院XJ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硏究员,在罗布荒原的考察中神秘失踪,使罗布泊地区再一次受到举世关注。有传说,彭加木被外星人劫持去了天国。罗布泊,是地狱,抑或天堂?人们也糊涂了。无独有偶,1995年,在彭加木殉难的6月17日这一天整整15年后,发誓要踏平天下80险的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完成了他的58项探险计划后,也折戟罗布荒原。但是,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他都没有去,却留在了这片寄托他衷情的大地上。罗布泊又一次被人们关注!
1998年4月,一个电视剧组进入了罗布泊地区,拍摄一部题名《寻找彭加木》的12集电视剧。尽管经历了许多次的寻找,人们己失去了信心,但是社会仍给予了关注。寻找彭加木,己不再是一个寻找失踪者的行动,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是在特别的艰险中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祌;又是在寻找一部历史,一个万古荒原如何走向繁盛,又如何走向沦落的历史。人们期盼着它的再度辉煌。
这,就是我们要记叙的罗布泊地区的历史、自然、人文,种种祌奇、种种怪异,以及人们对它们认识的变化。
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远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罗布泊地区,正是这样一个“人之所罕至”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区。
彭加木与罗布泊考察
近3000年前,周穆王姬满西征昆仑丘,宾见西王母,沿昆仑山经罗布泊东归。
1980年6月17日,中国著名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XJ分院副院长彭加木教授在考察罗布泊地区期间.失踪殉难于古丝路途中。
历史,将永远缅怀他们!
从80年代初幵始、曾经被人们所遗忘的罗布泊,又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再次成为一个探险、考察的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彭加木先生的无私献身。
60年代,中国出于自卫开始发展“两弹”,广袤的“无人区”罗布荒原成为核试验基地首选之地,在这里谱写了中国军事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环境禁区加上军事禁地,罗布泊地区处于更加封闭的境地,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80年代初,经过特别批准进入罗布泊地区的一支科学考察队伍,是自罗布泊地区封禁后进入的第一批平民。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硏究员、兼职中国科学院XJ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
彭加木在中国是一位祌奇人物。他的祌奇,是60年代初期和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段经历造成的。
彭加木是上海生物化学所的一名科硏人员,以他的学术造诣和业务才干,在研究条件优越的上海是可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成就来的。然而他却将目光移向中国贫穷落后的一隅——西北地区,相信科学能够治贫。于是,他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支援西北的科学事业上,频频到西北各省区幵展课题硏究,其中,到得最多的就是XJ了。可以说,XJ分院四所之一的XJ化学所,受惠最多,至今生物化学仍是该所的一个重要硏究方向。
然而不幸的是,在60年代初期彭加木被诊查出患了癌症,是因积劳所致,还是体质的原因,尚没有定论,但肯定与赴边的艰辛有很大关系。在那“谈癌色变”的年月,仅
仅是心理的折磨就可能拖垮壮士,何况是身体本就羸弱的彭加木了。然而,奇迹就发生在他身上。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彭加木战胜了癌症,并坚持了支援边疆的科研。SH市、中国科学院将彭加木树为先进典型,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一个战胜癌症、热爱边疆的科研勇士被
全国人民所接受和熟知。
刚刚摆脱癌症威胁的彭加木,却未能躲避开“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他被稀里糊涂地推进了
“革命委员会”,又被匆匆忙忙地打倒。仅仅做一次历史过客也算罢了,但一些无聊文人将彭加木写入到子虚乌有的“梅花党”故事之中,他又成为一个“国民党的高级潜伏特务”,被传遍大江南北,故事还越编越神奇。
不过,这两段经历,使彭加木在罗布泊地区的失踪变得更加神秘,更加引人注目。罗布泊也连带沾光,受到举世的关心。
从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XJ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罗布泊后,整整20年再没有科技人员(不包括从事核试验的科技人员)进入过罗布泊。20年间,罗布泊地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罗布泊的干涸。此外,彭加木还风闻在罗布泊地区存在天然重水,作为一个生化学家,他深知重水在科学上,特别是国防科学上的重大意义。此时,罗布泊地区的地上核试验己基本结束,经过特别的批准,进入罗布泊是可以办到的。通过努力,他获得了批准,同时XJ军区还承诺广以后勤和通讯的支持,这使他信心大增。1979年冬,他率一支由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小队伍进行了初步探查,到了楼兰遗址。回到WLMQ市就开始考察队伍的组建,XJ分院的三个研究所——生土所、地理所、化学所,对考察工作都十分支持,抽调了业务骨干参加,考察的筹备工作十分顺利。
问题就发生在第一次考察中。
首先,考察时间的选择十分不适宜。五六月,正值罗布泊地区的风季,气温也剧烈上升。在一个极端干燥地区,高温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彭加木以及后来的余纯顺,都殉难于6月17日,这一偶然的巧合说明一个必然的事实月是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不宜季节。
其次,是队伍组成的缺陷。应美国方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XJ分院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赴美访问,罗布泊考察队副队长、野外考察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夏训诚也是赴美代表团成员之一。缺少地理学家的参加,在一个环境极其艰险的无人区考察,具有很大冒险性。当归国的夏训诚在返WLMQ的火车上听到彭加木遇难的报道后,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迟了!
1980年5月中旬,分为两个分队考察的罗布泊考察队完成预定的考察计划,预定在米兰会合。此时,彭加木突发探访古丝路的念头,坚持率他所在的小分队通过红柳沟进入丝路南道。由于临时变更路线,所带的油料和水都即将耗尽,通过电台向大本营求援,被指示原地待援。然而,彭加木自己又采取了一个有重大失误的行动,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大约是为了弥补他做出的东行决策的失误.。这次,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留下一张纸条就出发了,这一行动犯了在无人区考察的大忌,即脱离队伍单独行动。作为一个生化学家,他缺少在无显著地物标志的荒漠区考察的常识,而且,手持的是30年代由苏联协助绘制的地图,所谓“井”的标志不足以信,按图找水必然落空。但是这一切,他并不明白。待考察队员们发现彭加
木留下的纸条时,大错己经铸成。
由于生理的原因和人双腿骨骼长短的差异,在无地物标志地区,人的行走具有很大偏差,常做圆周式活动,在森林中迷路常走回原地,就是这个原因。然而不幸的是,彭加木却没有转回来,倒在了不知什么地方。
彭加木失踪后,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示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寻找救援工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寻找队伍进行了地毯式搜寻,甚至还从上海调来警犬.但是寻找没有结果。以失踪地区的广阔、地形之复杂,300米一线的搜索,漏洞很多。在几乎绝对干燥的条件下,灵敏的警犬也失去了嗅觉能力,地面滚烫的高温使警犬儿乎无法行走,只能换足跳跃。
寻找的无果,为流言的泛滥创造了条件,更增添了彭加木失踪的祌秘性。有人称他出现在X国,自然是所谓“梅花党”党魁的作为;有人称外星人劫走了他,也许是不忍看他在地球上再受“折磨”;更有所谓彭加木藏进了罗布泊的“地下王国”的说法。一个外地的“算命大师”还给XJ分院寄来十四字“真言”:“他在之处无人找,你找之处他不在。”令人啼笑皆非。种种流言,除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编造外,多是出自一个善良的愿望,即不相信彭加木遇
难的事实,期待着他又一次归来。
彭加木的失踪遇难,是XJ、乃至中国科学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在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去为同事们寻找生命之水,不论这一决定多么莽撞,但是跨出这一步,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因此他的精神勉励了罗布泊考察队全体队员。同志们以出色完成彭加木未竟事业的实际行动,抚慰了长眠在“沙泉”(彭加木失踪地“库木库都克”,即“沙泉子”之意)之下的彭加木。在继任队长、地理学家夏训诚硏究员的领导下,罗布泊综合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82年举行的“罗布泊科学讨论会”和1985年举行的“干旱地区资源幵发和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罗布泊考察成果受到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罗布泊地区的神秘面目从此敞幵在世人面前。
从1980年5月至1981年6月,罗布泊综合考察队先后三次进罗布泊地区,考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考察行程5000多公里。直接参加考察的科硏人员有30多人,成为罗布泊考察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科学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科考行动。这次考察,对罗布洼地的形成演变、地貌成因和特征、环境和气候变化、盐壳形成和积盐规律、动植物区系特征、自然资源及其幵发利用等科学问题,提出了看法和见解。这些科学问题,解幵了罗布泊地区自然、社会、人文从古至今的许多神奇之谜。
发现之旅
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认识,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让我们再回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们尚不能科学地认识和记录历史的时期,历史就常常交织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之中,这时虚妄的祌话也往往有了几分历史的真实。虽然辩解它们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近万年前,在罗布泊地区己居住有从事狩猎、畜牧业的远古居民,在楼兰地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就是证明。古墓沟等墓地的发掘结果表明,在3800年前,这里的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己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程度。
然而对于这些先民,如今我们仍然只能从传说中获得一些间接和不尽准确的认识。
近4500年前,黄帝族部落首领轩辕氏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后,幵始“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并将其称为“轩辕之丘”,还与这里个部落的“西陵氏之女”嫘袓结为夫妻,从此幵始了黄河流域部落与XJ远古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至唐尧时,还常将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部落迁到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三苗人后来一直向西发展到葱岭,成为羌族袓先。而罗布泊地区正处于三苗向西必经之途,罗布泊西南的RQ县就因羌人居住而得名。
涉足荒原的外国探险家
罗布泊的诸多祌秘,从占至今激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好奇,对酷爱猎奇的外国探险家来说,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因此尽管环境极端艰苦,道路极其艰险,在罗布荒原上,仍然留下了许多探险者的足迹。其中有的是过往者,有的是专程而来。他们虽然有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专业,但罗布泊之行的共同点,就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载和著作,并因此行而向世人炫耀。因为他们,我们对陌生的罗布泊增进了了解;然而,同样也因为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谬误,为罗布泊增加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人为之谜,给罗布泊增添了更多祌奇的色彩,以致于今天,使恢复这个地区本来面目的工作,增加了许多的难度。
最早经历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要算来自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商贾、僧侣们了。然而,他们忙于自己的使命,很少为我们留下文字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史书中获得
些微的信息。
在即将进入公元纪年时,古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恺撒,在罗马一次祝捷宴会上,展示了一批其麾下一位将军进奉的丝绸织物,使所有在场的人顿时目瞪口呆,尤其是贵妇们更是惊诧赞叹不绝。不久,这种织物幵始在罗马流行起来,成为一种高贵身分的象征,甚至受到男性臣民的喜爱,以至动摇了他们穿着上的“国粹”。奥古斯都临死前,古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发出诏令,禁止男性臣民继续穿戴丝绸服装,而且对妇女们使用丝绸也做了种种限制。这事发生在公元14年,距恺撒第一次展示丝绸不过40年上下。这样短的时间里丝绸如此深入人心,实在是一个奇迹。而且,丝绸的被禁,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人们对丝绸产品的渴望,更难以压抑了。
惊动了罗马人的丝绸,来自东方的祌秘国度。于是,人们将中国国名也冠之以“赛里斯国”,即“丝之国”。人们为了获取丝绸,自然会冒死向东方进发,于是有了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地理学家托勒密成书于公元年左右的《大地理书》中曾辗转记载了其中的一次尝试。
出生于马其顿一个商人家庭的希腊人马埃斯蒂?蒂亚诺斯,曾组织了一次从地中海到中国的考察。然而,以一个纯粹商人的身份,未能提供沿途有价值的信息,以至记载他们这次活动的罗马地理学家马利诺斯抱怨道: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交易,很少关心考察,而乂常常吹牛,故意夸大通商道路的途程”。他们的使者“在长达七个月的旅途中,没有带回任何值得注意的情报。在他们归国后介绍一路行程时,充满着夸大和不真实的情况”。然而,
托勒密根据这些资料,仍然描绘出了他们行经的路程,其中包括姑墨(今阿克苏〉、龟兹(今库车X蒲昌海(即罗布泊)、玉门关等。他们此行,在塔里木盆地所有绿洲中都发现有汉人活动的遗迹,却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欧洲人活动的痕迹,既没有一枚罗马钱币,也没有一卷希腊文文书。因此,蒂蒂亚诺斯的商队,是到达罗布泊地区的欧洲人中的第一批。
晚于上述人十一二个世纪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为我们留下关于罗布泊地区记载的最早的外国人。
1271年,马可?波罗随他的父亲和叔父,从罗马出发,经古代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在路上走了3年,在中国生活了20年,于1295年经海路回到威尼斯。他在他著名的游记中,记录了途经罗布泊地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