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干事篇
“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学习杨善洲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在百姓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
党员干部乃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其来自于群众,当然是个普通人,也应该始终保持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姿态。实际上,公仆两字说起容易,践行难。一些党员干部他们高高在上,满足于做官老爷,漠视群众的疾苦,不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和辛苦,以要面子、耍威风、抖官架子为能耐,不但严重损害了干部的形象,而且严重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遭到极大的破坏。在这样的人身上是很难找到“公仆情怀”的。而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有着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在百姓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权力面前不忘权为民所用,在工作面前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
领导干部向腐败分子蜕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公仆情怀丧失的过程。胡长清、成克杰等人曾经为党和国家作出过贡献,也获得了应有的待遇,但是,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他们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背弃了做一个人民好公仆的信念与理想,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了唾弃的对象。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习杨善洲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够保持和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公仆情怀,是一种为官态度,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党和人民交付的重托负责任的精神。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百姓,凭什么?凭的就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群众解决疾苦的作风和态度,凭的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作为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干部,在踏上领导岗位之后,一定要心里想着群众,嘴上念着群众,手中做的事是为了群众,这才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好回报。
公仆情怀的树立和培养与领导干部的政治成长紧密联系,与从事的实际工作也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于权力的使用之中。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素质,若是一心为公,权力将为民造福;若是满脑子都是私心杂念,权力则变为当权者追求享乐、谋取私利的工具。
(一)在百姓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是真正的主人,他是公仆。他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生动的写照,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甘愿做牛做马也在所不惜。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任长霞到牛玉儒,这些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至高责任,从不以为自己是精英、脊梁,而他们恰恰成为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正是中国的精英和脊梁。我们的时代呼唤着这样的“孺子牛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孺子牛精神”。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该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扎根在哪里,就服务与哪里。杨善洲走了,但他的“拓荒牛”气魄、“孺子牛”情怀、“老黄牛”精神却永远留在百姓的心中。党员干部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杨善洲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做党和人民忠实的仆人,要甘为牛、乐为牛、愿为牛。
坚定信念甘为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平时虽口口声声说要服从党的决定,但一遇到具体问题,特别是遇到个人切身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便先替自己打算,把个人的得失摆到不适当的位置。今天,虽然我们党所处的环境有了较大变化,但理想信念没有变也不能变。看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最关键的是看他的行动。“革命惟忠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保持优良的思想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荣辱意识,始终做到身先士卒、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艰苦奋斗乐为牛。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邓小平曾经说过:“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奋斗”。奢侈浪费不仅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滋生和蔓延的温床。现在少数领导淡忘甚至丢掉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的生活上追求高档次,招待上追求高标准,有的坐着豪华轿车到处要救济,还有的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不出来,自己却照样灯红酒绿。艰苦奋斗,不仅体现在生活的低标准上,更重要的在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良好精神状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人,是难以成就大业的。领导干部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和复杂性,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壮志,要有带领人民艰苦创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强烈责任感;要有敢于知难而上,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
联系群众愿为牛。人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是能够自觉努力地联系群众的,但也不能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少数党员干部背离了宗旨,脱离了群众。有的大摆官架子,高高在上;有的嫌贫爱富,只联系“大款”、“大腕”那样的富裕群众;有的也到群众中去,但主要是为了上报纸、出镜头,作“官秀”,更有甚者愚弄百姓心安理得,欺骗群众不知廉耻,弄虚作假不择手段,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弄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极大地伤害了广大群众的感情,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众智所为事方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依靠,是党的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很具体的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通过广泛而频繁地与群众接触、交往,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情感在一线交融,问题在一线解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要时刻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把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一致起来,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宁愿自己吃苦,不让群众受累;宁愿自己吃亏,不让群众受损;宁愿自己麻烦,不让群众为难”,决不能以牺牲多数群众的利益来满足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要多到田间地头,多到企业厂矿,多到问题多的地方和贫困群众家中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赢得群众信任,树立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把“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人身格言。要做“改善民生、为民服务”的“孺子牛”。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就是要为造福群众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也就是说,要做到“以民为根本,敬民如父母”,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首位,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去民之患,解民之难。同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利,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就是说,一旦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危害时,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竭尽全力,用汗水乃至生命去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就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感受到党的坚强领导具有无比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十二五”期间,民生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甘当人民公仆,更加重视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从“速度至上”向“民生至上”转变,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重大民生难题,争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要做“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的“拓荒牛”。 杨善洲就是这么一头拓荒牛。退休的第三天,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带领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一鼓作气上了大亮山。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杨善洲就像一棵不服输的拓荒牛,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干事创业、永不退缩的火热情怀,把大亮山这块盐碱地给耕成了沃土。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存在一些“盲区”,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谐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噪音”,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继续发展,就需要一大批“拓荒牛”继续领导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去“拓荒”,去改革、去创新,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在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学习争做杨善洲式的“拓荒牛”,神州大地才能生机勃发、绿意盎然。要想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就应该继续秉承开辟“北大仓”、“深圳巨变”的“拓荒牛”精神,不循旧敝,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各项事业才会充满不竭动力。
要做“任劳任怨、勤恳干事”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这里的老牛就是指的黄牛。我们经常将那些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比喻为“老黄牛”。 杨善洲就是这么一头“老黄牛”。 在施甸县乃至保山市,杨善洲的“穷”是出了名的,在任期间,没用手中权力谋取一点儿私利;退休又钻山沟沟,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连林场一根草都没有带走。而他自己呢,却一直住着全村最差的房子,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孙子们靠开农用车跑运输赚钱,真算得上是“当官一场手空空”。这就是杨善洲的“老黄牛”品格,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以杨善洲这头“老黄牛”为榜样,始终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困,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干实事上。
(二)在权力面前,不忘权为民所用
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予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本领,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表现为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认为官民是不平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应向领导干部倾斜,知情权、表达权、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非领导干部莫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由领导干部首先享有;有的认为官大于法,权能代法,领导干部的言行可以不像普通群众那样严格受法律的规范;有的认为要向官负责,为官服务,官员的利益高于人民的利益,上级领导的意志高于人民的意志,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上级领导的意图,而不是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答应;有的认为一人做官,必福荫亲朋,不能在官位上为家庭、亲戚、朋友谋取利益是自己的无能,等等。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杨善洲不仅牢记宗旨,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而且始终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在杨善洲眼里,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行使的标准,就看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有一年,他的一位老相识从外地回来分配到公社工作,老相识找到他,希望帮忙转到城区。杨善洲说:“为什么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而是个人利益?这是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的,你应该去报到,以后有困难再研究。”在回地委的路上,杨善洲对秘书说:“地委是党的机关,要告诉机关所有的干部,不能为那些只图个人利益的人开方便之门。”
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以杨善洲为榜样,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既是我们党执政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党员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必须弄清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都是属于人民的;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在全国执掌政权,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领导干部无论官当多大、权有多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且官越大、权越重,为人民服务越应该作出成绩,越应该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杨善洲同志正是因为一辈子从不滥用权力,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运用权力的唯一准则,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拥戴。
权为民所用,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念,自觉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做到权为民所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手中的权力当会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搞特殊化;行使权力以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后门”上的那把锁就不会轻易打开,但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可以揣上一大串,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升华,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杨善洲同志对权力观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一方面彰显了树立正确权力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警醒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事关党的事业的高度,从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千万不能在权力观上出现“错位”,误将公权力当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然而,也确有少数领导干部,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以权谋私,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由人民公仆演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甚至违法犯罪,走上了自绝于人民的邪路。可见,如何正确对待权力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干部个人的声誉和前途,而且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政府能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会不会变质的大事。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权力观是对权力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执政党对权力观的认识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权力观、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不仅是一个执政方法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我们说,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权为民所赋”,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来阐述的,而且把“权为民所赋”摆在“权为民所用”前面。“权为民所赋”与“权为民所用”的关系是“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与“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的关系。这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执政党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思路,预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公民如何赋予执政党权力的方向。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首先坚定“权为民所赋”的思想认识,时刻提醒自己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党员干部要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观念。权力来自于人民,就应当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认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党员干部要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领导干部职务越高、权力就越大,只能说明他对人民担负的责任更大,人民对他的要求和期望更高。而不能把权力当作是个人地位的象征,自以为高人一等,脱离群众。党员干部要树立权力受制于人民的观念。无数历史事实说明:权力必须受约束和监督,不受约束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三)在工作面前,群众利益无小事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放在心里,从群众最关注、最实际、最迫切、最需要的小事入手,不折不扣地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办实、办好、办成,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认可,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像杨善洲一样,永远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杨善洲同志在任保山市地委书记的时候,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一个名叫杨春兰老人的申诉:他因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说是杨春兰偷了他家的猪,有关部门立即将杨卖的猪送还给这家人,并罚他赔80元钱。杨春兰老人是一个靠买卖为业的农民,从来没有偷窃行为,他喊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知道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定期报告他本人。工作组与信访办的人立即着手深入调查。终于水落石出: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来转卖给他的,杨春兰对此毫不知情,他平时并没有任何偷窃行为。最后由地委一位领导专门组织调查组与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杨春兰老人得知自己的冤案被纠正后,专程赶到地委办公室要感谢地委书记杨善洲。杨善洲知道后,对秘书说:“感谢什么?我们还要感谢他呢——是他把自己的冤情告诉了我们!”后来地委办公室派人把这事转告了杨春兰,老人感动得老泪横流,激动万分,感激涕零,跑到村前一个山头上,远远地对着保山城长跪不起,瞌了9个响头。
跟杨善洲同志对比之下,一些地方和部门不重视做群众工作,一些党员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有的缺乏感情不想做,有的生活舒适不愿做,有的本领欠缺不会做,有的回避矛盾不敢做,有的认为通讯发达不需做,还有的不出大事不去做。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大思路、做大文章,工作中往往忽视基层的客观条件,只喜欢选择“大事”去做,一心想着“办大事”,贪“大”求“洋”,而对身边一些群众十分需要解决的“小事”不屑一顾,自认为思路超前,“大事”办了不少,执政能力很强,结果是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到头来得不到群众的满意。
一个为官一方的官员,所做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要问民众,不是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吗?“大事”、“小事”成功的标准,其最后鉴定、评判的权力应该是百姓。杨善洲为一位受屈的杨春兰老人成立专门调查组,还杨春兰一个公道,这些事虽小,但是老百姓的事,在杨善洲的眼里就是大事。大事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小事,许多小事集合起来也就成了大事。为农民提供一条信息,为农民牵线搭桥找一项技术,这些事在基层领导干部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讲却是大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好了,群众才会信赖我们、亲近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之基才能更加稳固。连小事都不会办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办成大事。
群众看重小事,小事会变大事。小事里面有民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一定要办好。正是这些“小事”为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反之,如果我们不把人民群众的这些“小事”当大事,不把这些”细节”当重要环节,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就会削弱执政的群众基础。小事连着大局。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对老百姓的小事没有解决好或考虑不周到,完全有可能酿成大的后果。
早在2008年,人民论坛杂志组织了“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对群众有感情、讲诚信、工作有建树。其中,“对群众有感情”排在了第一位,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的精神,就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要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要着力解决关系到社会和谐的民生大问题。
因此,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小事之中有大局的高度”来处理群众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做到富民优先。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经济发展,富民就成为无本之木。但如果发展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老百姓也不会满意,不会拥护。
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做到爱民优先。把好事办实,就是要围绕群众最想、最盼、最愁的事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把实事办好,就是要公事公办,不能假公济私;要精办,不能粗制滥造。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既要当热心人,更要当明白人,特别是要有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时时想到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
要把老百姓的疾苦作为第一信号,做到忧民优先。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一定要带着浓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深怀忧民之心,时刻注意解民之困。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党员干部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
像杨善洲一样持有并践行的朴素思想,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把党的光辉形象刻在了人民群众心坎上,就要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反映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国内形势的清醒认识,是共产党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加强的具体体现。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利益矛盾,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主要是维护经济利益。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民生问题放到头等大事的位置来抓,保证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同时注意教育疏导,析法明理,理顺群众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在新形势下,尤其要从了解群众需求入手,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帮助群众表达和实现合理要求,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组织好送温暖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群众利益的实现。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职工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认真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千方百计把人民群众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