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赵州石桥名天下 李春怀丙留佳话
说起赵州桥,几乎无人不知,它是石家庄市境内知名度最高的名胜古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赵州桥》这一课。1961年赵州桥就和正定大佛寺一起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赵州桥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他们继埃及金字塔、苏伊士运河、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等之后安置的第十二面铜牌,这在中国尚属首例。这座被视为人类建筑奇迹的赵州桥是谁人所建,又是什么人曾经挽救过它溃塌的命运呢?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这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著名的《小放牛》唱段,歌词唱到:“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
其实,这是关于赵州桥的神话传说,真正修建赵州桥的建筑大师是隋朝人李春。李春,隋代人,生卒年和籍贯不详,著名桥梁工匠,于隋文帝时主持设计和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赵县为赵郡治所,处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向北通往河朔重镇涿州,南下可达东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南的洨河阻断。洨河是滏阳河上游北沙河的一条支流,在古代河面宽阔,水势很大,特别是夏秋的雨季,雨水和山泉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汹涌的洪流,阻碍了南北交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王朝决定修造一座石桥,李春受命负责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他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大桥建成后,取名安济桥,就是平安渡河的意思。
由于赵县古属赵州,后代便将安济桥俗称为赵州桥了。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嘉贞曾经在河北当官,他在著名的《石桥铭序》中说:“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在这篇被收录到《全唐文》的石桥铭序中,描述了安济桥所用石料的结构,对石桥栏板的雕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赞誉,尤其是对这座石桥敞肩式的结构,对于桥两侧的四个小拱的作用,他认为是“盖以杀怒水之荡突”。一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出了观赏者内心的震撼,道尽了赵州桥的奇妙。
神秘手印,能否力托大桥二十八道石拱?
驴蹄车辙,到底是人所为还是神履仙踪?
天人合一,石桥传说究竟因何广为传颂?
在赵州桥的桥面中央东侧,有一道深深的车辙,车辙前方不远处,有两个圆形的蹄印,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他跟妹妹鲁姜比赛,在一夜之间修成了这座桥。大石桥的精美奇特轰动远近,连八洞神仙都惊动了。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柴王爷推着独轮车也赶来参观。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便问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满不在乎地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的褡裢里装有日、月、星、辰,柴王爷推着的小车里载有五岳名山。他们上桥后,桥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这样张果老和柴王爷才得以过去。大桥虽然没有倒塌,但在鲁班手托的桥拱石上留下了清晰的手印,桥面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
现在的工程专家认为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行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上的驴蹄印都在东侧三分之一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产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坍圮,可以从容维修。
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部用石料建成,共用石块一千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这些巨石是如何垒砌起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赵州桥是利用天然地基,在河床两岸的粗砂岩层上铺设五层石板为桥台,桥身就架在桥台上,下面既未打桩,也无其他石料,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专家曾经测算,这座桥台的“反应力”为每平方厘米5~6千克,而一般粗砂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5千克,证明了这里的地基正好能承担桥身的重量。说明李春对水文、地质、结构力学已经有较深的认识,能够综合掌握运用。在没有精密仪器的一千多年前,能计算得如此准确,实在不可思议。
赵州桥主拱由二十八道相互独立的拱券纵向并列砌筑,在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拱券与拱券之间错缝拼砌。拱石缝隙用石灰填充,各块拱石之间用腰铁相连,还有九道铁梁横贯于拱背之上,以增加桥身的耐久性。另外,每条拱券坏了可单独修理。这种构思是否包含着古代对九大行星、日月星辰的哲学理念,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我国建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开始筑桥以渡河川,至晚在魏晋时已开始建造石拱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多处提到一些河流上的大梁,就是大桥。在从蒲吾县、平山县黄壁庄流入的洨河和冶河上,就有魏晋时期创建的大梁——城郎桥。直到如今,在栾城县北面还有城郎桥这个村名,印证了北魏时期郦道元记载的城郎桥的位置。李春在大桥设计和建造中充分吸收了历代桥梁建造的成功经验,并大胆创新,使赵州桥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的技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虹卧波,单拱敞肩设计究竟有何玄妙?
石床铁梁,李春如何巧用力学修筑大桥?
惊世创举,拱桥样式怎样广泛传承仿造?
赵州桥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桥面平缓,便于行人和车马经过,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赵州桥采用敞肩结构,就是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还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此外,桥梁采用单孔形式,也是一种大胆尝试。河心不立桥礅,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自赵州桥建成后,后世仿造者比比皆是。赵县西城门外的永通桥,是唐代仿照赵州桥所建,规模较小。当地人习惯上将赵州桥称为大石桥,将永通桥称为小石桥。另外,栾城东门外金代的凌空桥、宁晋的古丁桥、行唐的升仙桥、井陉苍岩山金代的桥楼殿、井陉天威军桥、山西晋城金代的景德桥、山西原平金代的迎恩桥等,都是在赵州桥的影响下建造的,但规模和影响均没有超过赵州桥。
赵州桥的技术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敞肩圆弧石拱桥,比中国晚了六百多年。1933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了赵州桥后对其赞叹不已。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和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也曾几次勘察。茅以升的名文《中国的石拱桥》中就重点介绍了赵州桥。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二十六项从1世纪到18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十八项就是弧形拱桥。
这座石拱桥,到北宋时期经历了第一次修缮。另一位著名工匠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正定和尚怀丙。
怀丙和尚在历史上比李春的名气要大得多。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有两尊生锈的古代大铁牛,就是北宋真定大和尚怀丙从黄河中打捞上来的文物。唐宋时期的河中府(就是现在陕西永济县西)黄河边有一座很大的浮桥,用八尊各重数万斤的巨大铁牛牵引固定。后来河水暴涨,冲毁浮桥与堤岸,铁牛沉入河中。当地人曾经广泛招募各地能人打捞,但没有一个能完成这个任务。
铁牛落水,大和尚如何巧施妙计河底捞回?
因小失大,众百姓怎样导致石桥岌岌可危?
出手不凡,怀丙僧用何高招修桥彰显智慧?
话说怀丙和尚,来到河中府黄河岸边,命令衙役们准备万斤土石装满两只大船开到铁牛跌入黄河的漩涡处,用木梁架在两船之间,用缆绳钩住水下铁牛,然后逐渐缷下船上的土石,铁牛就露出水面了。
怀丙巧妙利用浮力原理,靠两只大船去掉土石以后的上浮力,把重万斤的铁牛打捞上来,众人都十分佩服他的足智多谋。河中府的转运使张焘将此事上报朝廷,皇上下诏赐给他紫衣以示嘉奖。
后世传说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是个演绎。据《宋史·方技·怀丙传》记载,当时的赵州安济桥由于老百姓偷走用于固定大桥拱石的那些腰铁,破坏了桥梁各条拱石的整体性,致使“桥遂奇欠倒,计千夫不能正”,也就是赵州桥就要散架了,非常危险。为了把危桥扶正,怀丙用横梁加固和腰铁铆合的方法,逐一将大桥的拱石嵌合在一起,强化了大桥石块之间的紧固性,“遂使大桥复故”,挽救了安济桥倾覆的厄运。
这是安济桥历史上第一次见诸史册的修缮工程,也在古代正史中留下了怀丙的英名。
因为怀丙的历史贡献,不得不让人发出一个历史的疑问:赵州桥内部现存的九根横向的铁梁,把二十八道石拱加固为一体。这个隐蔽工程,是李春在隋代创建时就已经使用了,还是怀丙和尚为了挽救大桥而采用的加固工艺?这恐怕是后世修缮者们无法考据的问题。
赵州桥历尽沧桑,经受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和多次地震的摇撼,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大地震,赵县也有强烈震感,而赵州桥仍安然无恙。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如何,仅就它能够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赵州桥的石雕艺术也不同凡响。在桥两旁望柱的望头雕刻有狮子,栏板上刻有蛟龙等图案。特别是蛟龙,若飞若动,栩栩如生,或二龙互相缠绕,嘴里吐出各式各样的水花;或二龙前爪相抵,各自回首遥望。这些石雕刻工精细,刀法苍劲,是隋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以至民间有“玉石栏杆圣人留”的说法。
关于栏板浮雕蛟龙,有一个历史传说。唐武则天在位时,突厥可汗率兵南侵,攻克定州、赵州城,准备继续向南侵犯。走到赵州大石桥,他的马突然跪地不敢向前,只见一条青龙卧在桥上,瞪圆双眼、甩动龙尾,似乎马上就要扑过去吃掉他们。突厥可汗见状吓得滚下马来扭头就跑,突厥兵也随着向北逃去。
这正是:
千年古桥留胜迹,百代沧桑世界殊。
李春创举成伟业,怀丙神功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