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话实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常山迁治安乐垒 魏收励志写魏书

这一回,我们要说三个人物。第一个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第二个是北齐的史学家魏收,第三个是北朝数学家甄鸾。

前燕的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军事城堡,起名“安乐垒”。北魏拓跋珪占领常山郡城后,带着胜利者的微笑,登上城垣,隔着滹沱河北望安乐垒,问他的军师那是什么地方,军师回答:“那就是慕容恪创建的安乐垒。”拓跋珪一听,大加赞叹:“好,这名字好。”于是他下令把常山郡迁到安乐垒。史书记载“魏道武帝登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治于此”,从此安乐垒就成为常山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究竟安乐垒在哪里,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好在晋州下曲阳人、北齐的史学家魏收,对安乐垒的属地记载得很清楚。他在《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九门县有安乐垒,盖慕容恪攻冉闵时所筑,后燕亦为戍守处。”由此可知,北朝时期的安乐垒在九门县境内,九门县属常山郡。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恒州条称:“(北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就是说,唐代的恒州城就是十六国时期的安乐垒,也就是当今的正定城。

这第一个准确记载安乐垒位置和属地的历史人物魏收,就是一个石家庄人。

弃武从文,魏收靠什么来赢得朝廷重用?

大器早成,他的仕途能否顺利走向高峰?

落笔千钧,他又将如何面对世故和人情?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郡下曲阳(今晋州市)人。他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王朝,享年六十七岁。魏收是北朝时期重要历史学家,反映北魏、东魏历史的《魏书》就是由他编写的。

历史上有一个经典故事,说魏收能够成就《魏书》这部在中国历史上有分量的史学著作,是由少年时代一句笑语激就的。

《北齐书·魏收传》记载,魏收才敏过人,十五岁时就能属文,与当时著名的文人邢子才齐名,世称“大邢小魏”。而魏收少年时的志向并非舞文弄墨。他的父亲是北魏的大将军,小时候,他随父亲驻守边防,喜欢骑马射箭。当时,有一位长辈和他开玩笑说:“魏郎弄戟几何?”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这句也许是不经意的玩笑话中,魏收却品咂出了取笑他的意味:舞枪弄戟,你能摆弄几个回合?他感到很惭愧,因为与边地的将卒们相比,他的武功实在不成器。

于是魏收从此放弃鞍马,收起刀枪剑戟,一心一意苦读经书,弃武从文。

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依然坚持白天到树凉下吟诵,晚上在月下坐板床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写文章的高手。后来明朝有个文人说起这一段往事,感慨地说:“魏伯起少时惭于弄戟,终至免于逐兔,成为文章大手,是被一句调笑话激成的。”一句玩笑话,少了一个挽弓撵兔子的人,多了一位文章高手,也算一段文坛佳话。

至于他的文采好到何等程度,史书有不少记载。在北魏时,他初入仕途为太学博士,吏部尚书看重他的才学,上奏朝廷举荐他当上司徒记室参军,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皇帝命魏收草写《封禅书》,他“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当时皇帝身边的一些文章高手都在一边侍立,感到惊奇,有人说:“魏收的文才,就是曹植作七步诗的才华也超不过。”

魏收从此受到重用,奉命主持撰写皇帝的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每天活动的档案,并修国史,兼任中书侍郎。此时,魏收年仅二十六岁。魏收在北魏时,还写过《南狩赋》、《庭竹赋》等,显示了他的文学才能。从东魏到北齐,魏收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官职和爵位一升再升。高家篡夺皇位,建立北齐时的国事诏命、军国文诰都是由魏收拟写。史书上记载,“魏收为檄,五十余纸,不日而就”,“初夜执笔,三更便成,文过七纸”。所以,北齐皇帝称赞他:“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国之光彩。”

魏收一生著述很多,但是他死后竟遭到掘墓抛尸的结局,留下一个“秽史”的恶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册史书,为何引起满城风雨而令朝廷不宁?

一代文豪,呕心沥血为何换来“秽史”骂名?

一纸诏令,《魏书》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前景?

这要从魏收修史说起。还是在东魏时,有人向东魏权臣高澄说:“编修国史这件事情很重大,尤其你们高家是世代朝廷重臣,父子的霸王功业,都要记载,非魏收不可。”

因为北魏后期,出现内乱,高澄的父亲高欢乘机拥立了一个皇帝,建立了东魏。从此,他们高氏家族控制了兵权,把持朝政,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因此,如果写北魏、东魏的国史,必然涉及高澄父亲的生平。如何记载他的功过,确实是一件大事。

高澄便把编修国史的重任,交给魏收。

高澄死后,高澄的弟弟高洋废了东魏的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齐,历史上称为北齐。

第二年高洋就正式下诏命魏收撰写魏史。当时,高洋对他说:“你就要秉笔直书,我终不做魏太武,诛杀史官。”高洋讲的是魏太武帝诛杀河北名人崔浩的故事。当年崔浩是北魏要臣,权高位尊,主持国史的编修,记载了拓跋氏不愿让后人知道的一些事件,被拓跋焘诛杀,甚至秘书郎吏以下全都被杀,清河郡崔氏的同族无论远近,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魏收也向高洋表白自己的心愿说:“臣愿得执笔,早成《魏书》。”

高洋选了六位高水平的写手参加,但是这些人都不是撰写历史的人才,不堪编辑。于是《魏书》的撰写重担,主要落在了魏收的肩上。魏收撰《魏书》,可以直接借鉴的文献并不多。据他自己说,他除了参阅前人的史料,还大量搜集有关谱牒,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完成了《魏书》,共计一百三十卷。魏收自认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按说,魏收写成《魏书》,自认为是做了一件盛事,应该得到皇帝的褒奖和朝野的好评。但是,令魏收和北齐皇帝没有想到的是,《魏书》完稿后,不但没有得到好评,反而在官僚士大夫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很多权贵的攻击,发生一场大争论,主要是指责魏收的为人和他的修史态度。魏收在当时深为北齐高氏统治集团信任,身居高位,担任要职,又恃才傲物,借修史作为酬恩报怨的手段。他曾公开地说:“哪个小子敢和我魏收作对?我抬举他可以让他上天,按压他可使他入地。”那些与他有亲有故的人,在传记中就减恶增善;相反,与他无亲无故,或稍有仇怨的人,不是不载入史传,就是不加褒美。

当初魏收在东魏编修国史,得到过一个大臣的帮助,他对这位大臣说:“我没有别的感谢您的恩德,一定替您写一篇好传。”于是回避了这位大臣家祖上的一些丑事。参加修史的人员的祖宗、亲戚大多被写进《魏书》,并以美言相饰。由于魏收在列传人物的取舍褒贬上触犯了某些门阀豪强、官僚士大夫的利益,故诸家子孙投诉他的前后达百余人。

北齐皇帝一看魏收惹了这么大的麻烦,就下诏《魏书》暂不印发。虽然这部史书没有刊印,但是诸家子孙内心不服,都贬斥《魏书》是一部“秽史”。此后,皇帝两次命魏收“更加研审”,进行修改。魏收作了较大的改正,最后才完成定本。

魏收因修史而得罪的一些人,一直对他怀恨在心,北齐灭亡之时,竟然有人挖了他的坟墓,并且抛其尸骨于野外。

魏收处于王朝变更之际,由东魏入北齐,所处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而且此书并非仅出自魏收一人之手,好几个合作者不但史才史识不能与魏收相比,而且连起码的水平也不够,因此这部史籍的质量不能由魏收一人负责。

宋元时期人们对《魏书》的评价总体上褒少贬多。到清中期,考据之学兴盛,乾嘉学者对《魏书》进行了较全面的考量,对《魏书》的评价才有所提高。

河北名家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认为,《魏书》记载的史实与历史真实情况相去不远,将《魏书》称为“秽史”有失公允。

客观地说,魏收修撰的《魏书》,在南北朝诸史中,是比较好的一部史书。隋唐时期多次重修过魏史,但都未成功,结果还是魏收的《魏书》保存下来,列为现今的二十四史之一,成为研究魏史的最原始的著作。

另外,晋州下曲阳魏氏家族中,出了魏收、魏澹、魏征三位史学家,他们同族三人在北齐、隋、唐三个朝代都从事修史,也不失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个游戏,为什么能在数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几经推演,甄鸾怎样从繁琐中总结出算术规律?

三部经典,为何能沿用至今并借鉴于众多领域?

再讲一个杰出人物:北周时期的数学家甄鸾。

以前我们讲过,无极甄氏是河北的名门,历史上名人辈出。其中北周的数学家甄鸾,是个特殊的才子。他字叔遵,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曾受封无极男、无极县开国伯。

甄鸾精通历史、数学和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自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颁行通用,长达十八年。

他还留下了几十种重要著述,甚至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十部算经中,有《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三部都是他编著的,可见甄鸾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甄莺的《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古代行政官员编写的应用数学“手册”。全书分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五卷,每卷收入不同类官员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答,所列的问题都能切合实际,浅显易懂,便于使用。

其中“兵曹”卷,针对计算军队给养管理提出了很多实例,是我国军事数学方面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著作。

甄鸾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上著名的“百鸡问题”、“九宫”计算法等都进行过研究。

“百鸡问题”是数学中不定问题最普遍的形式,甄鸾这样叙述:“一只公鸡五块钱,一只母鸡三块钱,三只雏鸡一块钱。用一百块钱买一百只鸡。问能买公鸡、母鸡和雏鸡各多少只。”这个问题后来成了民间广泛流传的数学游戏,被称为“韩信点兵”或“秦王暗点兵”。

甄鸾在《数术记遗》中还记述“九宫”计算法。他所描绘出的图形,就是后来被称为洛书的图形。

甄鸾还对度量衡进行过研究,不仅校验了铜斛容量,还对北周的市尺等度量衡都进行了刊定。隋朝建立后,甄鸾规定的北周市尺被定为官尺,一直用到唐代。

这正是:

魏收秉笔写魏书,千秋功过任评说。

无极甄鸾多著述,数学史上留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