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铜镜里的人生
无论你是人还是佛,都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是世间最基本的人生情愫。拥有宽容的心你才不会为难自己,才不会使自己走上难以回头的路,才不会因为错失很多事情而悔恨。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叫了空。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距今已有近百年了。自出家以来,每日里,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香熏经洗,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一时间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日,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静,找一方净土。就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父,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说:“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镜如尔心,若能擦净,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了起来,就这样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鉴照人。
青年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有擦净?”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闪现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的心早已断绝红尘皈依了佛门。他仿佛看见,在开满莲花的佛桌前,高僧正在为自己剃度,自己将来就是佛前的一枝莲,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尽自己也是幸福的啊。
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趼,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直到那面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没有盛开就凋落了;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沾上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更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生活是现实的,人们总是在对与错的交错中度过。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关键在于是否知道悔改。只要勇于认错,积极悔改,就不必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应该学会宽容自己、宽容他人。
就在太阳还未升起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他喃喃说道:“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十年前,却是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其毕生所学全数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但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门,五光十色的都市迷乱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十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深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第二天早上,当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他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鲜艳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懒的浪子又恢复了他原来的荒唐生活。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也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夺。
——茶陵郁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