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参悟菩萨境界
禅宗就是让人认识世界与自我,回归到一个真实与率真的世界。修佛的最高境界便是重新认识整个世界,包括生与死、贫与富。所有一切回归本性,回归自然。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一口痰,侍者见了很不以为然,责备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马祖道一禅师咳嗽了两声,然后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请问,该往哪里吐才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又有一次,马祖道一禅师很不高兴地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不解地问道:“老师!刚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马祖道一禅师解释道,“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都说是好事!”侍者更不解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一禅师说道:“对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对我而言,却令人讨厌!”
侍者茫然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着眉摇摇头,说:“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理解啊。”
马祖道一禅师说:“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没有一定的历练又能如何理解佛理的玄妙呢?禅宗的参修可以启迪人生的智慧,开拓大脑的思维,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秀才问赵州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顾顺人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这样?”
赵州禅师答道:“是!”
秀才又问道:“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拄杖,能如愿得到吗?”
赵州禅师一口拒绝,说道:“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秀才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禅师当头大喝道:“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以为对,心里却不服输。
有一天,秀才坐禅时,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秀才看看禅师,但没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的口气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个巴掌!
秀才大怒,质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却温和地说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形变性不变”,变动的是外在的皮肉,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也说明了万物的无常与法性的永恒。禅师在嬉笑怒骂之间,道尽了禅的平凡与精妙。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我们该如何把握它呢?
天宝三年,敕令中使杨光庭前往司空山礼拜本净禅师。到了寺中的禅师院,和禅师互致问候完毕,中使急切地说:“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
本净禅师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来,那里是帝王之地,参禅悟禅的人特别多,应该在那里参问,某甲老病一无知解。”
中使设礼再请。本净禅师见他虔诚,就说:“中使是求佛还是问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中使不能领会,再次恳请禅师解说。
本净禅师便又耐心地开示:“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中使大悟说:“京城大德都教导通过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禅师让我明白,圆满的智性是本来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净自如的,并不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得来。现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禅宗的特色即在于心有所悟,若无慧心法不可得;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明白此心原来不过是无。
五月西湖凉似秋,
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
把酒问花花点头。
——道济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