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有一件事值得托付终身——《老牛犁痕》
储瑞耕
集中了几天的时间,把牛增慧同志即将付印的书稿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慨良多。
这是一部个人的文集,读者可以从中读到一个叫“牛增慧”的老人,从年轻时代起的几十年作品的大体总汇。
这又是一部历史,人们从书中的一篇篇作品——消息、通讯、评论等等中,可以清晰地体悟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老牛同志一辈子,做过“写新闻的人”,又当过“管新闻的官”,退休之后还为报社做审读、评报等许多帮忙的具体事情,所以他的一生是新闻人的一生。所以我想到了这篇序文的题目——“有一件事值得托付终身”。
这件事就是新闻事业。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技在飞跃,包括传媒形式、新闻体裁、行文规律、语言表达乃至词汇句式,都在变。这就是生活,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读《老牛犁痕》,会有一些我们今天的年轻的人们不那么习惯甚至感到很可笑的东西——包括什么样的人和事有新闻价值,包括文章的构思、立论、标题、用语、遣词造句——怎么会那样呢?想不通。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的后人,没有理由一味地嘲笑前人的“不先进”,“太落后”。因为历史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质而言之,如果没有了历史的昨天,那么现实的今天也就成了虚无。
老牛在他的《作者的话》中说:他“一生没写出几篇叫得响、可作范文的作品”。
这是谦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如果举一反三,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问题——一般作品与“名作品”,一般人与“名人”的关系。我以为是不是应当这么来看:
一、如果把“获过大奖”、“引起重大社会反响”、“可作范文”来作为“名作品”的衡量标准,那么,综观中外新闻史,一方面,“名作品”都是沙里淘金出来的;另一方面,“名作品”的出来,除了个人努力的因素之外,还有时代、环境的促成因素。因此,绝大多数人(包括很有名的记者)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非‘名作品’”。
二、所谓“名人”与“非名人”,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个记者在全国说不上有名,可他(她)在地方——省里、市里、县里,或者在一家媒体内部很有名气,你能说绝对不是“名人”?
三、“非‘名作品’”决计不等于没有价值,如同决计不能说有了“名人”,“非名人”就没有价值一样。即使“没有什么名作品”是事实,也并不能否定牛增慧同志(其他人也是如此)作为他自己所经历时代的“中国新闻人”的存在价值。
从作品的整体看,一、老牛相当勤勉;二、老牛相当严谨;三、老牛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书中的第一部分“切磋篇”,是这些年他对于一些报刊的总体以及具体的专栏、专题、文章的评论、评介等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厚,观点鲜明,对于启发新闻人的头脑,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可贵的促进作用。
我一向主张:一个有些文字基础的、发表过作品的人,到生命的晚年,出它一本几本书,作为人生的“总算账之一”,留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新闻作品,报刊等各种媒体,具体的文章及其结集而成的书,是生活的反映,是思想的表达,是文明的积聚,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的精神传递。有幸把一生托付给新闻这个行当的人,应该无悔,而且可以无悔。
新闻界广大同仁,不妄自菲薄,不放松努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点点滴滴,孜孜石乞石乞,让名字活在自己一篇又一篇的作品上。如此,新闻界就永远不会寂寞!
是为序。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