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要知功效在践行

缪俊杰

日前,读到周克玉同志发表在《文艺报》上的一首诗:《贺中国治水史诗出版》,诗云:“百位诗仙著水经,程门杨将领旗旌。戎禹蜀郡惊梦喜,大吕黄钟遗世倾。疏凿贯通利万众,道遵势顺循者荣。古来经验堪珍贵,要知功效在践行。”周诗深邃铿锵,发人深思。我因参加了编撰《中国治水史诗》的一点工作,本书总策划和主编在《序言》和《后记》中多次提到,因而也想附骥说点感想。

一部二百多万字的大书出版耗资甚巨,事关重大,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策划是否得当。我觉得“治水史诗”取得今天的效果,有赖于策划者的“前瞻性”。周诗所说的“程门杨将领旗旌”,指的就是本书的总策划杨钦欢和主编之一程贤章。这里想就杨、程二位说几句话。杨钦欢是广东梅州的一位企业家,长期从事水利研究和水利工程方面的项目开发。他积多年经验,深感水利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生存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是历朝历代主政者治国安邦的大事。于是他向老朋友、广东作家程贤章咨询,问能否编一本中国治水历史方面的书,作为历史殷鉴,教育后人。长期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老作家程贤章毅然“接招”,说只要杨总注资,他就是拼掉老命也要把这件事干成。他说到做到。于是,程老以年近80的孱弱之躯,带领几个助手冒着严寒酷暑,西进川蜀,北上天山,南下广西,东进黄河口,还走东北,赴江浙,考察中国历代著名水利工程,多方联络著名作家、新闻界朋友,下定决心,快马加鞭,干这件大事,并表示一定要把这件事干成。

书是作家写出来的。一部书的成败关键还取决于撰写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学功力修养。程门、杨将旌旗一举,立即得到国内实力派作家的加盟。在水利战线工作过的何建明一马当先,他以多年采访积累的素材,首先写出了《百年梦想——中国几代伟人与三峡工程》发到了程老的电子邮箱。接着蒋子龙、李存葆、谭谈、张炜、陈世旭、张笑天、焦祖尧、程树榛、刘兆林、邓刚、阿成、关仁山、何申、赵丽宏、王宗仁、陈桂棣、叶兆言、彭见明、韩作荣等七十多位实力派作家诗人加盟其中。他们很快将稿件发到了设在广东梅州的“治水史诗编辑部”。杨钦欢虽谦言“文艺外行”,但他每稿必看,而且提出许多中肯意见。程贤章带领他的助手以及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夜以继日地看稿编稿。何建明还率领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贺平等亲赴梅州审稿定盘子,使这240多万字的书以精美的面貌出世,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发式和座谈会,得到文学界、水利界和各方面的首肯。程、杨二氏,功不可没。

这是一部中国治水史诗,也是一部“适合时宜”的书。党和政府关心水利,人民群众关心水利。2011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昭示国人:“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中国治水史诗》中,七十多位作家诗人,以磅礴的气势、犀利的笔锋和诗意盎然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从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秦代建设灵渠,隋炀帝开凿运河,唐代治理长安产、灞,赣南修建福寿沟,以及近百年来开发长江,治理黄河、淮河、海河、黑龙江、辽河,及至南水北调,台湾、香港、澳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写得有史有据,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历史殷鉴,令人动容。可以说这是一部“适合时宜”的水利教科书式的作品。

“要知功效在践行”,我们应该感谢为这部书付出艰辛劳动的策划者、写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和各方面的支持者。这是他们“践行”的实际功效。

修史立德不老情

王必胜

两卷水史写纵横,

修史立德先贤心。

夙兴夜寐千百日,

筚路蓝缕不老情。

这是读完上下两卷《中国治水史诗》后的即兴所占,翻阅这厚厚的两本,有如《辞海》之巨的大书,油然想到的是这个“工程”的难度和编纂者们的苦心。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世上高人之品行。昔有司马迁老夫子,为修史立言,忍受非人之苦,千古传颂。然而,当我们面对熙熙攘攘的当下、红尘滚滚的乱象,我们何有这种勇气和定力。文化的承传者,高僧大德者何在?

三年前,一个企业家和一位老作家,成为这样的文化有心人和苦行者。

这就有了我们面前的一部大书、一部奇书。

面对这部大书、奇书,使我想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清华大学讲过的一段话:“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这部大书、奇书,我们不得不佩服企业家杨钦欢策划编写中国治水史的远见卓识。

面对这样一部皇皇两大卷、洋洋200多万言的巨制——《中国治水史诗》,评说它的分量、论及它的特点,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且不说它对中国几大江河水系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和书写,也不说它纵横数千年、上下几万里的时空探寻,古今中外的资料的搜集和征寻,单是它一帮作者的名头岂是了得?我们看到的是,一大批活跃在现今文坛,多是有点头衔的作家们的一次集体行为。他们从自己熟悉的题材和领域,或整体,或片段,或一条水系,或几方跨地区的水域,或细部深入,或面上扫描,考据、论证、描摹、思索,有亲历见证,有索隐求微,有思辨反省,林林总总,数十篇生花妙笔,把中国治水的历史和现实,把最为丰富的水系河流,进行了较全面的描绘,进而对我国时下水利水害问题,做了深入的思索和探寻。

因此,就其描绘的规模来看,这是一部关于治水的大全,华夏治水,水害水利,史实人文,无所不包。史上先民开河治害,筚路蓝缕,后世赓续,可歌可泣,千古风流,彪炳史册,于是,我们从这个“庞然大物”的写作中,看到了作者们倾注心力的投入,看到了编者殚精竭虑的运筹。如果说,《中国治水史诗》显现了一种高迈的情怀和坚韧的精神,完成的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话,那么,我们前面引用的古人关于成大事者,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最是体现了这个行为的意义。当然,文章不免有参差,有的冗赘,有的资料引用没太化开,但是,作为一本集天南地北作家写水之大成,乃文坛一奇观。

编者之一、企业家杨钦欢在《序言》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从三皇五帝到现在,哪个明君不以治水而获万民拥戴?”诚哉斯言,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概括,焉不是编撰者的夫子自道?可以说,作为一件文化大事,功德之举,写史立言,其意义不同寻常。题名谓之“史诗”,史诗者,宏伟而大气也。追寻历史,抒写今天,启示未来,立意在于谱写一曲大家气象、史诗风流的水文化。

说其大,是指其体量,巍巍乎高峻,泱泱乎广大。眼界其高,站在历史的视角上,凝神人类与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物件,去探寻水之于人类,之于自然,之于文明史的作用。尤其是当今世界已是资源稀缺、生态受破坏,社会发展也因之受制约,而探寻这家国民生大事,其立意和主旨更显高远;言其广,是从神州大地不同的空间,天南地北,数十篇文字,关涉华夏大地所有水系,包罗闻名于世的大江河湖,或者,治理难度史上可堪记录的,作为重点。全书分为黄淮卷、长江卷、珠江卷、海河卷、松江卷以及西部卷和东南卷等部分。其广度与区域的展示,增加了书的分量。

我们还是从它的篇章开始探寻吧!

开篇是“黄淮卷”,也许编者的初衷是,作为炎黄子孙,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先祖的摇篮,尊祖为先,由此开篇。在这辑中,几位作家都是重量级的,也多为时下创作力旺盛者,尤其是写散文、报告文学,他们是好手,是快手。广东作家熊育群以散文的笔触,揭开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以回望的方式,对这个史上最伟大最亲民的一个治水先驱者,其精神,其情怀,其行为,其谋略进行了充分地文学书写。大禹的形象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款款地走来,历代历世,从统治者到庶民,从史传到口碑,褒奖有加,这是一个华夏民族圣洁者的形象。“大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水成功的人物,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治水英雄。”古代先民的神话,无论是治水的大禹,还是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以及神农氏,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早生命力的展示。可以说,人类的社会发展,最先的敌人也许是来自于水害,与大自然的搏斗,治水,变水害而为水利,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从这些先贤们的奋斗中,折射了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或者说,人类始祖,绵延至今,人与水,人与自然,永远是一对矛盾,有理不清的纠葛。

当然,在这些篇什中,不独有对于治水行为的歌颂,也有从现实的严峻形势,进行清醒的告诫。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以“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了”,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引人警醒。“淮河的警告”,实际上也是中国较多的水系在污染和断流的严峻形势的警醒。黄河也好,淮河也罢,还有河套地区,还有黄海边的山东治水,还有引黄入晋的山西治理,等等。在冷梦的《中国梦幻》,雪漠的《石羊河与大凉州》,焦祖尧的《大河走高原》,刘兆林的《北疆水神》等篇中,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了黄河水系或者北方水系的治理过程中,人类如何巧用智慧,努力地变水害为水利,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业绩。同时表明,国计民生,发展的要务,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治水之后,长河安澜,民生便利。但是在环境日益恶化之后,人们赖以生存的水,面临着如何的珍惜和爱护,几大江河湖泊的现状,无不引起作者们的思虑和警醒。黄土地上的治水之行为,见证了华夏民族治水之艰辛而任重道远。“黄淮卷”中最明显的主题阐述是,人类发展,漫长治水历程,任重而道远,切实而严峻。

在“长江卷”中,有擅长全景扫描的高手何建明,以《百年梦想》为题,记录了中国几代伟人与三峡工程的历史。我们看到了,在这条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国最大的江河演变发展的历史中,与国计民生、国人福祉的紧密联系;为建造这样一个时代的工程,当代人上上下下,为之殚精竭虑,艰辛求索。为了造福于民,为了大江长河的不再被污染,为了南北水利的平衡发展,治水民生的重要问题,引起了数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在人类史上极为鲜见。当然,在这条闻名于世、中国最长的江河,与其说是一个自然物体,不如说是一个见情见性、有格有体的生命。流自于高原,奔腾倾泻于平原,有如人体血管细流似的众多支脉,倾情于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区,孕育着无数灿烂的文明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等。读到这些生动地描写,从中不难体味到作者的人文情怀,这是一部史书的另类诗情表达。当然,与本书主题相一致的是,从治理长江的岁月中,国人与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江,以及众多的江河湖海,形成了一个共生共存的关系。水的治理,或者水文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方位多侧面的表现。

如果说,在“黄淮卷”我们读到是历史,是先民奋斗的业绩,开创之功,英雄传奇,而“长江卷”,以及后篇诸多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年来治水的坚韧与持久,也有历经磨难的民族精神不屈的表现。我们读到的是,对于这人类的伙伴——长江大河,其水利水害,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水的利用,人类期望于斯,也困扰于斯,其泽被于人,也祸害于人。所以,当编者从两大江河——长江、黄河,另外选择出来写珠江、海河、松辽、西部、东南各篇,我以为,不只是地域上的划分,也是从更为广阔的幅员上,对于中国水利事件的书写。君不见,水的保护和利用,在现时日益成为最迫切的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民族进步,以至国家安全最突出的问题。编者从南北东西更为广远的层面上方位上,展现这治水的广度与深度,既有中华的水文化多彩的一面,也有对紧迫的现实问题丰富集中的展示,足见其匠心。

从纯粹的治水角度看,作为一个经济的或社会的行为,有关部门重视,措施得当,投入得力,就会有成效,就会出典型,出经验,这无疑是一个现成的套路,也为现实所证明。但是,当这么丰富生动地展示一个民族长久的治水史,警示出紧要切实的现实问题,结集了蔚为壮观的文字,而且被认为是填补了某种空白的时候,我们既有思想的收获,也让我们体味到一种别样的文化魅力: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对于家乡故园的情怀,对于天人精神的敬畏,对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忧思,等等,不同的文学感悟,种种现实追问,铸成了这本大书奇书的精神价值。

如果再简洁地概括,我以为,这部作品,其强烈的史识意识,丰富的实证资料,多彩的文笔,各见匠心的文章构思,以及总编纂者们认真的谋划与组织,以至颇有气魄的印制投入,是这部书得以面世并得到关注的原因。在此,表达一个读者的敬意。

201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