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的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低调做人的哲学--低调一点儿益处多 (3)

在生活中适当的低调,有时候是一种生存的哲学,这种看似保守的处世态度,常常能让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尽量做到中庸,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并不一定就是懦弱的表现,而能够审时度势隐匿自己的人常常能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他的谦虚、他的品格感染了别人。倒是那些不分场合自我炫耀、夸夸其谈的人,常常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中国古代,如果哪个太子有能力、又能服人心,他自然就会成为未来的皇帝。但如果太子过于张扬自己的才能,咄咄逼人,甚至作出逼父退位的举动,就会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历史上这种事例很多,因此聪明的太子往往很含蓄,不过分地显示自己的才能。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的一段时间,就不注意这个忌讳。他并不知道宫廷的险恶,处处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向世人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有一次,他对宫里的一个官员说:“我要竭尽全力,使父皇进行新的改革!”这位官员深谙宫廷的规矩,他告诫太子:“太子啊,当前改革的事情很敏感,你还是收敛一些,多尽一些孝道,向皇上多问一些起居饮食方面的事吧。如果你多干预政事,别人也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呢。陛下听了你的话,也会对你多加猜忌的,你要三思而行啊!”太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也就不再提上奏改革的事情了。虽然他父皇晚年荒淫而又专制,他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最终完成了唐朝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而隋炀帝的儿子杨暕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次,父子同猎,隋炀帝一无所获,儿子却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看不惯儿子的一些举动,这时儿子的“优势”更让他颜面无光,于是隋炀帝就找了个机会把杨暕打入权力的“冷宫”。

同为皇子,顺宗审时度势最终成就帝业,而杨暕却因不能作到适时遮掩自己的锋芒,最终被炀帝“冷藏”。可见一个人做人的姿态,有时候可以给他带来不同的命运。

不管是成就大业的人还是普通的人,低调做人都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充分说明低调做人对治世的重要性,老子还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能够安于平淡,不嫌弃崎岖的山崖,不羡慕优越的地势,才终归大海,保全了自己,也最终成为统领众水的江海。

唐朝的李泌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他的处世哲学,也让他得以多次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览群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他的名气很大,唐玄宗也很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并打算给他个官职,让他为朝廷效劳。李泌深知朝中尔虞我诈斗争激烈,他不想让自己卷进去,于是坚决地推辞了玄宗的邀请。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形势危急,于是就赶赴朝廷,给玄宗谏言献策。他的举动被杨国忠所猜忌,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又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肃宗深知李泌的才能,于是就特意召见了他。李泌向肃宗讲述了治理天下的道理,献了许多良策。李泌最终做了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的官员,他还劝唐肃宗要学会节俭,不要对个人的恩怨耿耿于怀,要选用一些贤能的人主持朝政,以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在他的大力整治下,唐廷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见唐廷形势大好,转危为安,李泌就谢绝了肃宗的挽留,归隐山林了。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唐廷又特召李泌出山,任命他为宰相。李泌不愿再显露自己,于是代宗就在宫中为他筑了一个书院,让他居住,以便于和他商讨军国大事。就这样,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李泌的一生,淡泊名利,不争权位,与世无争。也正是因为他的低调,才得以在乱世之中保全了自己,也为唐廷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

在生活中适当的低调,有时候是一种生存的哲学,这种看似保守的处世态度,常常能让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尽量做到中庸,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低调做人可消灾避祸

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才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消灾避祸。

当我们遇到危急的事件,若能低调一点儿,也许就会化险为夷了。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自我克制。

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候,在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开了一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关,尤老翁正在里间盘账,他忽然听见外面有吵闹的声音,就匆忙跑了出去。到了柜台处,他才发现,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自己的一个伙计就典当的事争吵。

尤老翁知道这个赵老头是个蛮不讲理的人,就问其他伙计是怎么回事。原来赵老头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不仅不还当衣服的钱还硬要将衣服拿回去。尤老翁明知是赵老头的错,但他并没有和赵老头争吵,而是先批评自己的伙计,然后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不仅没有向赵老头要典当的钱,还让他把衣服都拿回去。

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感激,大大咧咧地拿起衣服就走,连看都不看尤老翁一眼。尤老翁也不介意这些,而是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就在这天夜里,让大家吃惊的是,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原来赵老头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他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就寻了短见。他预先服了毒,先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调,自己吃亏也不与他计较,他觉得坑这样的人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下地狱,于是决定离开尤老翁的典当铺。就这样,当他来到另外一个街坊家里时,他服的药毒性发作了。之后,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那位街坊到最后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事后,有人以为尤老翁之前料到赵老头会以死进行讹诈,从而躲过了这次灾难,于是就问了他许多问题。面对人们的疑问,尤老翁说:“我也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想如果有人无理取闹,我不会和他硬碰硬,我会尽量退一步来处理问题。在我当伙计的时候,家父就经常对我说,‘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就会变成大的灾祸。”正

是尤老翁的忍耐让他避开了大的灾祸。做人要低调一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正是能屈能伸、方圆做人的道理。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才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消灾避祸。

低调不争者则无人能与之争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争功争利者卷了进去。要想不被功利所俘虏,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远离它。

中国的圣人老子曾说过一句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明了不与人相争,便可以称雄天下的道理。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哲理,充满为人处世的智慧。古往今来,很多人不能领悟这一做人的智慧,在名利与权位面前,他们常常争得你死我活,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这些人到头来,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个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人甚至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过,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做到了不与人争,结果也很好地成就了自己。

曹丕是曹操与卞氏的长子,曹操把他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曹操觉得儿子曹植才华横溢,应该是更合适的人选,于是产生了更换王太子的念头。

曹丕发觉父亲开始器重曹植,心里很是着急,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希望他能给自己出谋划策。贾诩对他说:“你只要能默默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做事,不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觉得很有道理。

有一次,曹操要亲征。曹植来见曹操,他又给父亲朗诵起了自己做的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曹操赞赏了他几句。过了一会儿,曹丕也来了,他见到父亲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伏地哭泣,并长跪不起。曹操觉得很奇怪,就问曹丕为何这般难受,曹丕哽咽着说:“父王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挂帅亲征,我作为你的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曹丕的话,打动了周围的文武官员,他们也都有同样的感受,于是都夸奖王太子是一个懂孝道的人。

后来,曹操经过思量,觉得曹植虽然文章写得好,但不能代表他具有治国才能。而曹丕虽然文章不及曹植做的好,却深深懂得做人的礼数,而这也是治

国所必需的,将来的一国之君还得具备这样的品质为好,于是保留了曹丕的王太子之位。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

曹丕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他悟透了一个道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他一心恪守王太子的本分,在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中,他以不争者的姿态最终获胜。

曹丕以不争而保住王太子之位,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被封侯。

西汉末年,刘秀打天下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叫冯异的将领。冯异忠心辅佐刘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险境,他都陪伴在刘秀左右。有时他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会把找来的豆粥、麦饭分给饥饿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打算赏赐部下,众将听到消息后,纷纷邀功请赏,而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过去为刘秀立下的汗马功劳。人们见他并不争功,十分谦虚的样子,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之后刘秀对部下进行好多次赏赐,冯异都退居功臣之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再无抵抗的能力。刘秀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传书,要大加奖赏冯异。冯异没有居功自傲,他又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平定了陈仓、箕谷等地的动乱。刘秀深为冯异的精神所感动,后来在有人诬告冯异的时候,刘秀依然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冯异回到朝中,刘秀更是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赏赐给他许多珠宝钱财。他常常想起当年冯异的豆粥、麦饭之恩,每次讲起来,都让那些想给冯异进谗言的小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有一则民间故事也很好的说明了“不争者胜天下”的道理。

相传在江南有一个大户人家,老爷子年轻时家里有钱,风流成性,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群儿子。眼看自己行将就木,他心里琢磨:自己的家族有这么大的产业,应当交给哪个儿子管理呢?老爷子有家里保管财宝的屋里的钥匙,他的一大群儿子不停地向他索要这把钥匙,争抢得不亦乐乎。他摆脱了一群儿子的争抢,来到院外,这时他发现一个儿子竟默默地忙着家里的事务。这让老爷子想到这个儿子平时的表现:他总是只顾做事情,从不参与其余儿子间的争斗。老爷子眼前一亮,于是他就把钥匙交给了那个不善争夺的儿子。

以上几个故事都证明了同一道理--不争者胜天下,这个哲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是适用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争功争利者卷了进去。要想不被功利所俘虏,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