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食物也可以治病 (1)
药补不如食补
近年来,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早在古代,药王孙思邈就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更强调了寓医于食,寓药于食,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我们只要更好的继承,遵循运用这些科学的养生模式,才会最有效地避免提前得病,提前衰老,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才能更好地生存,有意义地活!
看病难,看病贵
人这一辈子免不了有个生病的时候,而老年人是一个容易患病的特殊群体,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7年病人医药费用继续上涨,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达4874.8元,比06年增加了350多元。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随着这一态势的发展,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损失健康的代价更是惊人。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一方面,国家医疗资源消耗迅速增长,2001年为6140亿,2003年为8000亿,2005年已达10026亿,占GDP总额的5.5%;另一方面,慢性病的患病率又勇创新高,发病年龄年轻化,患病人数数以千万计。
“健康是金子”,这是1953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口号,旨在号召人们关爱健康,珍爱生命,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据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在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排名第一位,而以往广受关注的教育收费则排到了第六位。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最新结果,目前在我国居民中,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常见。其中,超重的有两亿人,患高血压的有1.6亿人,患糖尿病的有4000万人……
上述数字实在不容乐观。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那些防病治病的道理没有深入人心,人们在思想上还是没能注意,没能形成一种信念,当然也就不能变成行动。
有一个同志,生病半年花了50万,每天花费3000多,钱对他来说是小事。每天有6个护士照顾他,家里觉得不放心,又雇了3个保姆,还有自己两个女儿,加上老伴、住院医生、科主任,一天一共有14个人伺候着他,结果还是死了。14个人照顾、50万花着,也没能留住他一条命。
有一位教授,患有冠心病,本来应该避免突然用力。有一次搬书时,书很重,但他一次搬了一摞,一使劲屏气,当即心跳就停了。经过大力抢救,心跳复苏了,可大脑死亡了,成了植物人,4年医药费花了150万元,家人也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一位干部,冬天搬大白菜,楼上楼下地奔忙,用力过度,结果累倒。大白菜不过几元钱,医药费却花了6万元,还差点丢了性命。一位副主任医师,为赶写三篇文章,连续72小时不吃不喝不睡,结果发现时已死在办公桌旁。设想,如果他们曾受到很好的健康指导,并身体力行,这样的不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单节省了医药费,还能继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
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环,亘古不变,但死亡的方式却有不同:一种是自然凋亡,一种是病理死亡。
前者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生如春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后者是中年得病,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事业中止,人财两空。
人人都希望能自然凋亡,不希望病理死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怕挣得少,就怕走得早。”而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005年4月10日,中国著名画家商界精英陈逸飞逝世,年仅59岁!2005年8月18日,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逝世,年仅46岁!2005年8月30日,著名演员傅彪逝世,年仅42岁!2005年9月18日,网易CEO孙德棣逝世,年仅38岁!2006年1月21日,上海中发电器集团董事长南民逝世,年仅37岁!……
现在处于30岁到60岁之间的中年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导致英年猝死的病例时有发生,一再有科学家、名人英年早逝,其损失无可估量,不是用钱能计算的。即使是普通人,猝然去世,对他的家庭、他的亲朋好友来说,这损失也是无可挽回的。
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这都是由于人们平时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不够,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去经营管理自己的身体而造成的悲剧。
年轻时仗着年轻身子骨硬实,每天脑子中只想着“赚钱、赚钱”,早出晚归,周末、节假日用来加班,一心想着住大房子、开进口好车,在人前光鲜体面,不惜背负沉重的经济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摇钱树。银行存折的零越来越多了,身体也差不多千疮百孔了。等到身体负荷过重,各个零件开始报警,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发现一切已经晚了,存折上的零都挪到医院的账房去了。那真是“年轻的时候用命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命”。
有一个病人36岁就患了脑血栓,花了十几万治病,住院几个月后出院,然后又回来住院。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13岁开始抽烟,36岁时已经有23年的烟龄、18年的酒龄,还有十几年的麻龄,他与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处处对着干,受伤害的只能是他自己。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40岁以前毁,40岁以后养。”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身体棒,能吃能玩能睡,累了睡一觉,身体不舒服,挺一挺就过去了。每天烟不离手,喝啤酒论箱,白酒论斤,KTV一唱就是半宿,打麻将一坐就是一天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像一条大船上的小虫子一样,一点一点就把大船掏空了,等到有一天出海扬帆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无法拯救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沉入海底。
一个大款病人,亿万富翁,是8个公司的董事长,38岁。心肌梗死,经过医生抢救他的命是救活了。但他的心脏很薄,正常人10毫米,他才两个多毫米,跟牛皮纸一样。他的心脏很脆弱也很危险,平时还不能咳嗽,一咳嗽血管就会破,大便一使劲血管也会破。所以他不敢咳嗽,大便不能使劲,整天拄着拐棍,如履薄冰。
有一天他来找我:“洪教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百思不解。”我问:“你有什么问题百思不解呢?”他说:“为什么上帝对我这么不公平。我是老总,在单位很风光。人家38岁不得病,78岁都没得病,怎么我38岁轮到这么个要命的病,怎么我这么倒霉!”我说:“据我所知,上帝是最公平的,我讲的上帝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人世间很多事不公平,但上帝是公平的。你为什么得病,很简单,你违背了健康规律,规律是铁,谁碰谁流血。”
他的血被抽出来后立即就凝固了,因为他的血液太黏稠了;血放了8小时后,上面厚厚一层油,严重的高血脂病;他体重188斤,腰围3尺3寸半。
我对他说:“合理膳食,就是饮食要合理,你有钱,有条件,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天天大吃大喝,所以体重188斤,这是因为你膳食不合理。适量运动,但你出门就‘奥迪’、‘奔驰’,你上二层楼都得坐电梯,你不运动。戒烟限酒,可你一天两包烟,顿顿都喝酒,烟酒无度。第四,心理平衡,你是8个公司的董事长,秘书多,事情多,天天电话、手机响声不断,挣了钱你就激动,赔了钱你就着急,你天天没有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得病,谁得病啊,健康一定远离你。”
人生的各个要素:金钱、地位、财富、事业、家庭、子女都是“0”,只有身体健康才是“1”。拥有健康就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就算你是个劳模,荣誉是谁的啊?荣誉是领导的。没有领导的关心、爱护、帮助扶持,你怎么会有今天的荣誉?成绩是谁的啊?成绩是大家的。没有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你又怎么能取得好的成绩呢?金钱是谁的呢?金钱是子女的。你就是有金山、银山,你死了是1分钱也带不走啊!你只能是空空手来,空空手走。老伴是谁的呢?老伴是人家的。今天
你死了,明天老伴跟别人走了!荣誉是领导的,成绩是大家的,金钱是子女的,老伴是人家的,只有身体是你自己的。
要想做到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切实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否则,看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讲座都没有用。生活中的许多点滴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现,自己心里没把健康当回事,那只可能导致一种结果,健康躲你远远的。
最大的愚昧——靠高科技和新药物来保命
现代人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饮食起居,都无法再恢复到古人田园般悠闲惬意的状态,由于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类型的新疾病层出不穷。很多同志人到中年,各种毛病都跑出来了,药罐子离不了身。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中老年病人的病种也越来越多。用药也就越多,用药多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上了年纪,自觉腰酸背痛,腿脚也不灵便了,深怕自己有个什么闪失,只要化验异常都要求用药。
2、在不同科室诊察自然会开取不同的药。
3、这家医院觉得不行就去别家医院,因为用药习惯不同,往往会造成重叠用药。
4、盲目补钙补维生素,把这些当成必须用药。
5、生了病自己比较敏感,希望有种特效药包治百病,而对药物广告不加鉴别盲目购买服用。
因为对生病的恐惧,很多老年朋友都药不离身,稍有不适便吃药。要知道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有人统计过,同时用1~5种药物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药物并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81.4%。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有近1/3死亡的病人,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上了年纪,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显著减退,个体差异增大,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常常促使病情急转直下,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另外,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缺乏应有的了解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对该市金山区3352名中老年人做过一份调查。调查表明,该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该区91.56%的中老年人一年内曾服过药,在接受调查时30天内曾经用药的占78.16%。但老人们在用药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担忧。
相当一部分人服用剩余药品或者是亲戚朋友们送来的药;在用药过程中,多半的中老年人没有注意药品的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这都为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
俗话说“凡药三分毒”,即便是副作用很小的药,日积月累起来,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老年同志,各脏器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发病率增高,用药几率增大。
有人讲现代科技发达了,希望治病用高科技,高科技好是好,可代价太高,而且只为少数人服务。相信高科技和新药物能拯救生命是最大的愚昧。我们说心脏移植,全国第一例最成功的是在我们安贞医院做的,东北一个14岁的小女孩,心脏移植以后活了214天,花了20多万元,每天1000多元钱,她用一种口服药,一小瓶100毫升5000块,打一针1500块钱,太贵。心脏很复杂,搭桥还要放支架,现在说冠心病治疗,可以用根导管,再放个架子,好倒是好,这个支架长3厘米,内径3毫米,重量不到0.5克,多少钱呢?25000元钱,一次放2个、3个,再搭一根导管18000元,用一次就得扔,做一回5万、7万、10几万,而且高科技不可能使人恢复到原来没有病的状态,仍然不如不得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