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最优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打造“小绅士”和“小公主”

概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可以反映出他良好的素质,“礼”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得体的言行能够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范。然而目前来看,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许多孩子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任由孩子充满“野性”,而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绅士”和“公主”。

第一节礼貌是一种“能力”

“礼”是一个人能够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言行举止是否合乎“礼”的要求,《春秋左传》更有“文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之说,可见“礼仪”在我国文化中所居的地位之高。“礼”包括得体的言行和举止,并不是只会说几句客气话就够了,而是指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修养。然而,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涌入,片面、极端的自由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礼”却几乎被遗忘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太礼貌是一种虚伪,而随性、率真才是真的美。

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做家长的都比以前开明了许多,给孩子自由,甚至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认为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礼貌不礼貌那是小事情。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为什么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脾气越来越大,即使是在公众场合也不给父母留一点面子,就是因为我们在满足孩子种种需要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约束就是讲“礼”。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图片,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和自己的妈妈去旅游,这时候孩子看到一个兜售玩具的小贩,就要求妈妈给买一个。妈妈告诉孩子,家里有类似的玩具了,再说,这里是旅游景点,什么东西都贵,咱们还是别买了。遭到拒绝的孩子开始有点恼怒,他拽着妈妈的胳膊说:“不行,你今天就得给我买。”妈妈央求着说:“孩子,这玩具真的没什么好玩儿的,玩儿不了几下就坏了。”说着妈妈挣脱了孩子的手,站在原地不动了,没想到,这下惹急了孩子,他顺手扯住妈妈的头发,问妈妈:“你买不买,说,你买不买?”妈妈的眼里含着泪,看着儿子,愤怒、失望、无奈都写在脸上,最后只好让儿子撒手,带着他去买了玩具。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遭受过类似的无礼“待遇”。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应该具备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礼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培养他的这种能力,让他做一个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人。

礼貌绝不仅仅是一些刻板的虚文假套,它是一个人修养和品位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部体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一张无形的“教养名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貌是一个人利于社会的能力,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受到排斥,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而一个懂礼貌的人肯定更会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认可,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小孩!列宁也说过:“礼貌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

在我们认清了礼貌的价值和重要之后,就不能再等闲视之了。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礼貌的言行,同时自身也要加强修养。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坏的习惯,改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家长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教导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从小节做起,使文明、礼貌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逐渐升华成一种内在的涵养。

第二节礼貌不是做给外人看的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礼貌是谦虚恭敬的语言和动作,体现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养,是国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彬彬有礼,没有谁喜欢言语粗鲁、行事无礼的孩子。那么,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学习礼貌待人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即礼貌是做给外人看的,在家里礼貌不礼貌无所谓。孩子也认为家里都是自家人,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是“多余”的,说话蛮横,行为刁钻的“小皇帝”、“小公主”就是这么被纵容出来的。在他们的眼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是自己的“下人”,可以随时呼来唤去,一不顺心发脾气、撒野都不在话下。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总是摇着头说:“唉,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啊。”其实这能怪孩子吗?这完全是我们自己忽略了家庭中的礼数教育造成的啊!

首先,孩子的礼貌言行多数是从父母及家中的其他成员那里学到的,其次,孩子在家里更容易暴露缺点,家庭的约束对于培养孩子得体的言行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说家庭是孩子学习举止礼貌的最好场所,我们绝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要让孩子具有礼貌的言行举止,就必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并养成习惯。家长在接人待物过程中也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并要求孩子也这么做。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把他当成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不小心碰到孩子或者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在孩子为你做哪怕很小的事情时也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每次送孩子上学都要和他说再见,睡觉的时候要和孩子晚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对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可采用订约的方法,让他参与决定他应做什么,该得什么奖赏。这样,孩子便会觉得合同的生效与否与他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便会自觉主动地履行他的职责。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和孩子建立平等和睦亲切的关系。许多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根本不是什么对话,而是父母对孩子的命令、指挥或指责。这样的方式,只能是孩子心情抑郁,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又怎么可能对父母及家人亲切礼貌呢?

对于孩子无意间表现出了礼貌的行为,要立即表扬他。通过这些表扬,孩子知道自己做对了,而且知道哪些行为是受到大人肯定的,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养成礼貌的好习惯。而在孩子不礼貌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来,并加以纠正。例如,当孩子向你提出某个要求,而没有用礼貌的方式时,你一定要拒绝,并且让孩子明白不礼貌的方法人们是厌恶的。

6岁的德德和爸爸逛超市,看到一个足球就冲着爸爸说:“爸爸,你给我买足球!”他得到的答复是:“我拒绝你这么不礼貌的要求。我们可以买一个足球,但是你必须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德德想了想,用请求的口吻说:“爸爸,我真的很喜欢踢足球,您给我买一个好吗?”爸爸接着说:“好吧。但是爸爸要告诉你,不礼貌的方式会让别人拒绝你,如果你讲礼貌,别人会很乐意帮助你,因为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差错的时候,不要用“你怎么是个这样的孩子”这种论断的话。这样的话说得多了,孩子也会从内心接受这一事实,认为自己就是父母所说的那样。所以,家长一定要就事论事,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一旦孩子改过了,就要对其进行肯定,千万不要揪住不放。

第三节学做“小主人”和“小客人”

“待客”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个人礼貌的时机。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以主人的身份,礼貌地招待客人。很多聪明的家长会在很小的时候就教给孩子如何接待客人。

着名学者丰子恺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特别害羞,怕见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天,来了一位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都没有和人家打招呼。等到客人起身要走的时候,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没想到,这一下居然让丰陈宝不知所措起来。

从这件事情上,丰子恺觉得有必要教育孩子学习待客之道了。于是送走客人后,他语重心长地对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应该回应人家,不说话是很没礼貌的。”之后,丰子恺先生一直非常注重陈宝的礼貌教育,每到有人来访就主动向客人介绍小陈宝,还在平时就注意交给他一些基本的待客知识。了解了这些知识,小陈宝开始逐渐觉得招待客人其实没那么难,而且还能得到客人的赞赏,这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行为举止也逐渐变得大方得体了。

长大后的丰陈宝,举止端庄、彬彬有礼,颇有风范。

其实“教孩子学会待客”,这不是什么教育的大课题,但它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孩子懂事起就引导教育孩子学习待客之道,在客人到来后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主人公的自豪感。要教育孩子热情地欢迎、款待客人,客人来了要态度热情,并为客人端上茶水,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如果客人送礼物给自己,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然而也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捣乱,都习惯在客人来访的时候,让孩子到另一个房间,以至于很多孩子根本不懂得待客的礼仪。而且家长让孩子到另外的房间,还会让孩子感到反感而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

这天,仇先生正在和儿子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这时门铃响了,是仇先生的几个同事来家里拜访。仇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仇先生对儿子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要求,没想到儿子居然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仇先生没办法,只好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示意他尽快离开。可没有想到的是,儿子这时候竟然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看到父子两个都有点动气,仇先生的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就告辞了。

可想而知,客人走后,家里又是一场战争。我们说孩子的做法肯定是有错误的,但是作为家长,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良好机会。聪明的家长不但不会让孩子走开,还会让孩子作为“小主人”来接待客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自豪感,同时也会学会很多待客之道。渐渐地等孩子长大后,除去应当回避的事情外,都可以和我们一起“待客”。

除了在家中让孩子学习招待客人外,还应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明白回访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带着孩子去做客的时候,父母要指导孩子怎样按门铃、敲门,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脱下鞋子,并排放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另外,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先询问一下主人,经过主人的同意后才可以。还要告诉孩子,玩的时候不要打扰大人谈话,走之前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并且还要对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并邀请人家下次到自己家里做客。

待客和做客是社交礼仪中很重要的部分,教会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小主人”和“小客人”对于孩子礼貌言行的形成很有意义。相信,在我们的导引下,孩子一定会在交往中表现出文明而优雅的气质。

第四节公众场合考验个人素质

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中学生模样的人在一些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不良行为,真是屡见不鲜。这些不文明的现象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公共场合是检验文明与否的一面镜子。看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其一要看他能否遵守各种公共场合的“纪律”,比如,在他人都已午休或晚睡的时间里,能做到不高声喧哗和不制造出声响。在公共餐厅吃饭是否能做到不高声谈话,在高雅音乐会场、电影院、会场等公共场合,能做到不“自由发声”;在观看演出及参加其他公共活动过程中,能否做到适时喝彩,不喝倒彩;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礼貌都做不到,又何谈文明呢?

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正在忘情地弹奏着美妙的钢琴曲,然而台下的观众却没能做到安静地倾听欣赏。由于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家长本意也许是想让孩子接受一下美妙的钢琴乐曲的“熏陶”,可小孩子们却根本坐不住。有的爬上爬下,座椅被弄出很大的动静;有的发出吵闹声,而旁边的家长却并不加以制止。

面对这样的场面,布菲教授情绪激动,眼眶里盈满了泪水,以至于钢琴音乐演出被迫中断,布菲教授被迫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谁都看得出来,这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实在是格格不入,然而那些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就不能制止一下自己的孩子呢?

难道是我们的家长压根就不懂得在公共场合需要遵守特殊的规则吗?既然明白音乐可以熏陶人的精神,那他们不会不明白教育孩子文明礼貌的道理。事实上是很多家长虽然明白要教育孩子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但并没有意识到在公众场合管教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难免对孩子产生纵容,当孩子出现不良举止的时候,很多家长也许根本就意识不到孩子这样是不对的,甚至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学坏当成是本事,更不要说对其进行管教了。即使偶尔管教也只是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很少人会想到这些管教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想管、会管才能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要让孩子明白,在公共场合就要应遵守公共文明,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否则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的人。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让人尊敬的人。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公交始发站绕过长长的队伍直接上了车,排队的人没和他计较,因为他还是个小孩子。可是孩子上车后不仅自己抢占了一个座位,还占了一个旁边的座位留给妈妈。孩子的妈妈看见身边站着一个孕妇,就不好意思坐下,要把座位让给孕妇,可小男孩说什么都不肯,即使妈妈抱着他,让给那位孕妇一个座位也不肯。最后还是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坐在了他抢占的座位上,那名孕妇坐在了另外一个让出的座位上。

我们说家长有管教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这位妈妈可以说是被孩子“管住”了。孩子在这里表现出很多错误的举止,妈妈都没有做到合理制止。首先不应该让孩子违反规则不排队上车,第二是不应该让孩子给自己占座,三是不该听从孩子的胡闹而单独坐了一个位子。表面看来,这位家长似乎很无奈,实际上是在教育孩子上“偷了懒”。既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也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示范。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对公共文明产生重视呢。如果任由孩子这样发展,那孩子将来也不会变成文明守礼的公民,恐怕是会越来越自私自利。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在平时就要向孩子提出合理明确的文明行为要求,并且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还要在各个场合不断进行强化,一旦孩子的文明行为形成习惯,他将终生受益。

第五节别在小事情上犯糊涂

礼仪是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引以自豪。然而在今天,很多国人的举止实在无法让人联想到“礼仪之邦”这个词。不懂得尊老爱幼,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践踏草坪,每当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都会为自己同胞的这些行为感到脸红!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恐怕都是见怪不怪了吧。也有些人甚至还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感到无所谓,并且为之辩护:这些都是小事情,无伤大雅。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个人品质素养的体现。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注意一点一滴的小事,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大问题。

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列宁是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有一次下楼办事时遇到一位女服务员端水上楼,女服务员准备让开,列宁却说:“你端着水理应先过。”就是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伟人对于礼仪的在乎和重视。

然而也就是因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情,让我们中国人在海外的名声很坏。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甚至在很多旅游区都专门设立中文警示,以阻止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其实所谓的这些陋习,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小事情。然而这些小事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问题,难道你还能说这是小事儿吗?

凡事无不因小而大,小联系着大。阅读那些国学经典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道理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情中领悟到的。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讲文明礼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并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也加入到其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重塑“礼仪之邦”的美名。

另外,优雅的礼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为人父母者要尽心尽力塑造孩子彬彬有礼的风度和得体的举止,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细节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孩子在长时间的积累后,必然会使文明礼貌的言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会把这些礼仪规范渗透到今后的为人处世之中。

小玲的妈妈非常重视小玲的教养。平时即使在家也要求她使用礼貌用语,在外面更是将“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不但如此,妈妈还在生活中的任何细节上教育孩子,比如平时出门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能插队,出去郊游,垃圾一定要收集起来带到指定的地点,平时生活垃圾要分类等等。小玲从小就得到大家的赞许,在学校还获得了“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荣誉称号。长大后的小玲举止得体,处处散发着知性美。在单位和同事相处融洽,在家和公婆、爱人的关系也都处理的非常好。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并不是多么高,就是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文明礼貌的言行会为孩子赢得很多的机会,也会使他们的心灵变得高尚而美好,对于自己和周围人有很好的认知。这无疑给他人生的天平增加了砝码,为幸福添加了更多保障。

现在,你还觉得那些小事情不重要吗?你一定会说,不,它们原来关系这么重大。那么,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来培养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孩子,一个举止优雅的“小淑女”或者一个文质彬彬的“小绅士”吧。

第六节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丘明

要系统地将国学教育中的“礼”教给孩子,光说教是不行的,还要有一些有效地方法。孩子当然不是天生就很有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的礼貌行为是天下所有父母的职责。但是很多家长却认为彬彬有礼这种事是没法教的,孩子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有些父母,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孩子变得彬彬有礼,但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态度而使孩子不能快乐地接受。

首先,在要求上,要注意孩子的年龄体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几岁的小孩学会应对各个场合的礼节。所以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合乎孩子年龄段的方法策略,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比如,对年幼的孩子,从会正确使用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开始。稍为年长一些的孩子,要教给他们正确称呼身边的长者,以及和他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适当的年龄教给孩子相应礼节,并在童年时期一以贯之地坚持巩固,是教会孩子懂礼貌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必然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们需要到一定的时间才能学会正确的行为举止。因此要接受、容忍与年龄有关的一些错误,并且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引导。这样,无论任何年龄的孩子都能学会彬彬有礼、举止得体,但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付出足够耐心和热忱。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父母以及其他长辈要注意起到榜样的作用,要知道孩子是最会模仿的,家长有礼貌孩子也会跟着学习,反之家长言行粗鲁孩子也会渐渐学会说脏话。

用有修养的态度教育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讲礼貌的时候本身却是不礼貌的,如强迫孩子跟别人打招呼、当众指责孩子的胆小。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待客之道,甚至会把躲在房间里不出来的孩子,生拉硬扯地拽出来跟客人问好,其结果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愿意与人打招呼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从小就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切记一定要克制,不要在众人面前斥责孩子,否则就是家长本身没礼貌了!

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在孩子实在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就暂时放弃。但是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有客人来了躲在屋子里不出来是不礼貌的,以后你一定要改正这个毛病。家长一定要清楚,如果在孩子坚决抗拒的情况下,父母仍然坚持,那孩子即使妥协了,听从父母的话和客人打招呼,其言行举止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在孩子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亲切地对其进行教育,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礼貌举止才会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为了使孩子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在家中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你可以创设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环境。这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还能帮助孩子明白在各种场合的礼貌行为。并且,在游戏中还能加深家人之间的情感。

国学经典读物中有很多关于礼节、礼仪的内容,背诵这些,可以让孩子很好地了解国学思想。另外,许多儿童读物中也都渗透着一些为人处世的指导,可以作为教育的辅助方法。在观看孩子喜欢的电影或电视节目时,也可以借机指出其中角色懂礼貌和表现良好礼节的场景,孩子会不知不觉进行模仿。

教育孩子懂礼貌是一项天天都应做的、日积月累的工作,父母每天都有正确引导孩子的时机。关键是怎么抓住这些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独到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