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让孩子成为卓越的社会人
概述:“忠恕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一种处世哲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即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他人,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家长忽视了对于孩子“忠恕”的教育,而是用所谓的“聪明的处事”、“多一点心眼”、“不吃亏”的观点来教育孩子。而聪明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忠厚、实在,多为他人着想,甚至是吃点亏也无所谓,这样的孩子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承担起重任。
第一节社会规范人人都要遵守
“忠恕”之道能够很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在生活中最具体、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每个人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是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害的基本要素。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所在群体的社会规范,因为一旦社会秩序被打乱,个人的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一些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唱歌,没用的东西随手乱丢。还有的将偷窃作为一种乐趣,总是喜欢顺手牵羊地拿走一些看似不值钱的小东西,这些都是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自私的表现。又如酒后不能开车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可偏偏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违反这个规则。结果可想而知,频繁的酒后驾车事故,以及无数因此遭遇灾难的家庭已经给那些无知的人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遵守社会的规范。这既是履行一个社会人的职责,同时也是自身权利的有效保障。
让孩子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是要孩子认识社会规范。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家庭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家长一定要适时制止。另外,在带孩子外出时,要时时提醒孩子什么是应该的。
由于孩子对遵守行为规范的意义并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在成人影响与要求下去做的。即使你的孩子虽然有些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这些行为往往缺少自觉性和稳定性,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训练。首先,要给孩子立点规矩,这些规矩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如,对人有礼貌,不吵闹,不打人、骂人,不拿他人东西,不折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等。这些事情在成人眼里是小事琐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与遵守公共纪律、维护法纪,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在对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父母要与孩子共同遵守规矩,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符合规范,使自己成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典范,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不符合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礼节等行为加以调控。不说违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法纪的事,使其言行在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中产生积极效应。同时,家庭要形成维护社会规范的气氛。对于孩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要充分赞扬和鼓励,而对不文明、违背社会风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严肃纠正。让孩子觉得遵守社会规范是光荣的,而破坏社会道德规范是耻辱的,孩子在这一氛围中必然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对社会规范的认知能力。
最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以及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主动遵守社会规范。父母要用爱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打骂和惩罚,使孩子逐渐形成控制能力,养成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应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给孩子以慈爱,又要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而不用惩罚。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相互尊重,树立民主的家风,给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等,对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大有益处。
第二节为他人着想的人更幸福
“忠恕”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的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往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不会考虑事情的结果会不会影响他人,或者侵犯到他人的利益。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加上生活条件优越,更滋长了他们娇气、骄傲、任性、固执甚至蛮横的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因此,对少年儿童实施思想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反之,别人也影响到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会融洽相处,快乐地生活。理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胸怀。为别人着想的人,处处受尊敬,而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瞧不起。
有这样一个母亲,常常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喜欢帮助别人。一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就将音响打开,说要跳会儿舞。妈妈听了,对女儿说不行。因为楼下的王爷爷有心脏病,需要安静地休息。再说,左邻右舍都需要休息,还是只看一遍吧,就别跳了。女儿听了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静静地开始观摩动作。可就在这时候,楼上传来咚咚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小孩子在蹦跳。女儿皱了皱眉头说:“妈妈,您听楼上的人家怎么也不管管自己的孩子啊,我上去说说他们去。”没想到这个母亲却说:“算了吧,楼上的孩子还小,肯定是喜欢蹦蹦跳跳了,再说小孩子只有蹦蹦跳跳才能健康。这都是小孩子的天性,你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大家都特别喜欢你。”“可是,妈妈,”女儿不解地说,“那这样我们不是吃亏了吗?”妈妈回答说:“我们并没有吃亏啊,你想想: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多为别人想一想,是不是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不必要的争吵和纠纷啊。”
这位母亲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她其实是将儒家思想中为人处事的道理非常鲜活地运用到了生活中。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中心,到了外面更是教育他处处占上风,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在这样的教育下,每个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护、关心别人。长大后走向社会后,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越来越冷漠的根源。另外,我们说,多为别人着想并不是说不想自己,而是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考虑别人的利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能够为别人考虑的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爱,同样会得到很多的帮助。
被宠坏的孩子会不懂得考虑别人,同样缺乏爱的孩子也很容易变得自私,忽略别人的感受。着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人的一种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得到身边人的爱护。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依恋感、信任感。当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他们会从心里感到父母是为自己好,从而听从父母的教诲。反之,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叛逆,不愿意与人合作,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也会努力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总之,为他人着想,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必定可以赢得更多人的爱和支持。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给人方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关爱与幸福之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心,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第三节正直诚实的人是高贵的
正直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诚实,言行一致,富有同情心,待人真心真意,有正义感。“正直”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忠”的具体表现。国学教育启蒙经典中有很多对于正直的描述。现在有一些做父母的将自己孩子老实、本分的特点看成缺点,认为这种个性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却不知正直的禀性恰恰是社会和人们所需要的。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时下,一些人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者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利欲熏心,走向犯罪的道路。华而不实的人,只能暂时欺骗人们的眼睛,而正直善良才能长期取信于人。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呢?
可根据孩子的偶像崇拜心理,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引导孩子崇拜正直人物,作为偶像铭记心中,影响自己的言行。历史名人包拯、海瑞、文天祥,都是刚正不阿、气节高尚的典型。这些英雄人物,都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另外,还要引导孩子发现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群和行为。正直未必都发生在伟大的人物身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中。父母、爷爷、奶奶、邻居、同伴,凡孩子接触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人物出现。应注意发现这些人物和行为,以各种生动活泼、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心直口快,对人对事开诚布公,但结果往往使孩子很容易得罪人甚至吃亏。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我们要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继承可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期里,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呢?
一位父亲在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发现自己的儿子因看不惯班里一个强壮的孩子欺负一个弱小的孩子,正主动上前帮助弱小的孩子,以主持公道,结果自己也挨了几下拳脚。我想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受伤都会不忍心,甚至很多家长还会因此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而这位父亲却真诚地表扬了儿子勇敢的行为,并进一步教育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要敢于坚持。同时,对待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如果自己有错,也应主动承担责任,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情和帮助。
这位父亲支持儿子坚持正义的做法,对孩子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很有意义。同时他还告诉孩子,凡事要讲究一些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正直的品质还要求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忘记带课本,于是就借了一个男生的。因为自己是课代表,怕老师批评起来没面子。结果老师发现那个男生没有带课本,就把他叫起来训话,我则吓得不敢出声。其间也想站起来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可是却始终没有站起来,而那个男同学却只字没有提没带课本的不是自己。我的心始终悬着,直到老师说下次注意,才渐渐平静下来。事后我把自己和那个同学的行为对比一番,觉得自己实在是无地自容。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场景和当时的心情,那个男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正直和义气的课。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诚实,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忠诚老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都没能够表现出诚实正直品质,如,有的家长在买东西的时候明明发现人家多找了钱却不吭声,回家还不忘告诉家里人,这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错事。生活的每一瞬间,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高尚品质的人。言传和身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节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NO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不能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成长变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事事顺着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自私、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由妈妈一个人带。由于没有爸爸的爱,在妈妈眼里孩子很可怜,为了补偿这个缺陷,妈妈总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也感觉到了这点,甚至有时候还会利用妈妈的弱点要这要那。一旦要求被拒绝,孩子就会大发雷霆、哭闹不止。而妈妈一看到孩子生气就心疼,总觉得欠了他点什么,也就总是顺他的心思去做。
有一次,妈妈做完饭对孩子说:“宝贝,吃饭了。”孩子问:“今天吃什么?妈妈。”当听说是牛排和蔬菜沙拉时,孩子有点不愿意了,他嘟囔着说:“妈妈,我要出去吃比萨。”妈妈问他饭已经做好了,为什么要出去吃比萨呢?孩子的回答是:“我不喜欢吃你做的牛排。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面对孩子的要求,妈妈觉得很无奈,只好跟他商量说:“妈妈太累了宝贝,我们明天再去吧。”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不行!现在就去!”说着孩子跺起脚来。“妈妈今天实在是太累了,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去吃比萨吧?”妈妈继续解释着。可孩子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我现在就要去,现在!”之后任凭妈妈怎么请求,孩子都丝毫听不进去了,又哭又叫又闹,甚至还对妈妈进行拳打脚踢。最后妈妈屈服了,把牛排和沙拉放进冰箱,带着孩子去吃比萨。
家里有小孩子的人,对这样的场景恐怕再熟悉不过。就是家长一次次这样的妥协使孩子认为只要哭闹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严重影响了他思索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会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可怕的隐患,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怎么可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呢?更别说爱别人,为他人着想了。
那么,怎样预防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的极端行为呢?首先家长要言出必践,树立威信。
满足孩子所有合理的需要是父母的爱和责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是父母的爱和责任。
对孩子承诺的一定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以及和孩子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感到父母言出必践。
父母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千万不能太过粗暴。循循善诱,充分地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最好是在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后,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一味地数落、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另外,还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一旦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往往会以哭闹要挟,这时建议父母们冷处理。父母会说,看他那样哭闹实在是不忍心,算了,还是顺着他吧。实际上这样一个“不忍心”无意中会使孩子认定固执、哭闹还是管用的。这样通常滋长了孩子的气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学会了下次还要如法炮制,养成难以纠正的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一经拒绝,就要坚持到底,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孩子因无理要求被拒绝而发泄几次,对他的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影响。
如果孩子哭闹的厉害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解决,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将他的注意力引到别的事情上,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原来的行为或愿望。但从长远来讲,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确立规则。
最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并且让孩子感到我们对孩子的爱,使孩子懂得这样做不是针对他。比如,不买奢侈品或者多余的玩具,是为了保证有经济能力维持孩子以及全家的正常开支。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如果孩子情绪一直很低落或激动就暂时让他冷静一下,等到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再进行教育。
第五节孩子,让我们一起自省
“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善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归咎于别人。儒家很重视自省,并且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也曾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这是孔子的自我反省。
人若想少犯错,就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改正。家长往往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屡教不改?问题就在于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局限于指出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让孩子反思为什么会犯这个错,以及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更有甚者,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抱怨就是打骂,甚至采取不闻不问的冷暴力对待孩子,使得孩子越来越逆反。孩子如果不懂得反思,是不可能从根源上认识到错误的。而等孩子犯了错再来让孩子反省,显然也是下策。只有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就懂得反躬自省,并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孩子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犯错,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也才会虚心接受,生活中也才会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犯错,必须加强对孩子的自省教育,让自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孩子学会自省呢?家长应该注重如下方面:其一,给孩子灌输反省意识。有意识地让孩子思考一下每天哪些方面是做得好的,哪些方面是做得不到位的。时间长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其二,善于利用孩子犯错的契机。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其目的都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当孩子犯错时,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效沟通就更加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是火冒三丈,孩子担心害怕,在这两种情绪的碰撞之中,是很难达到有效沟通的。所以,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受情绪影响而变成对孩子的抱怨和责骂,在抱怨和责骂中孩子是不可能有效接收信息的。孩子在自己的错误面前,往往顾虑最多的就是父母会如何处理我,会如何看待我?所以,家长要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渗透一个信息:虽然父母对孩子犯错很遗憾,但父母并没有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只要改正了错误,以后不再犯,还是父母的好孩子。同时,父母一定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产生原因的反思,进而引导孩子寻找改正错误的途径。
另外,一般来讲,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和犯错误,总能找出家长方面的原因。出现这些情况,可以说不是家长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对头,就是孩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父母的不良影响。如果家长自己也能够参与进来一起反思,就可以营造出家庭反思的氛围,这样,孩子就会更乐于接受教育,对孩子的自省教育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所以,出现问题后,在孩子反思的同时,家长也应当进行一番“自我反思”:问题出现在哪里,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必要时进行自我批评,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努力的方向。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在检查自己责任的同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反思还可以淡化因突发事件引起的紧张气氛,减弱两代人的心理抗衡,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的预期效果。
第六节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受欢迎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总有些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品质问题,可偏偏就是没有人缘。很多人认为,孩子在和同伴们玩耍的过程中,吵吵嘴、闹闹别扭都是正常的,的确偶尔一两次是无所谓的,但长期这样,就说明孩子的交际方式出了问题,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男孩,和学校里其他孩子总是玩不长,常常是开始时玩得高高兴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风云突变,闹别扭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后的结局都是不欢而散。渐渐的这个孩子被孤立了起来,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得火热时,只有他自己在一旁呆呆看着。爸爸妈妈了解了以后,每天都嘱咐他要他好好和大家和睦相处,每到这时孩子总是满脸委屈,“我没做错什么,可他们老是不和我玩。”
与人交往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一种本能,随着一天天长大,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正确的社交心理,仅靠那些出自本能的交往方式,就会时常因无法发挥作用而陷入交际障碍的泥潭。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加强交际锻炼,使孩子成为人见人爱、受人欢迎的人,而不是一个有交流障碍、孤独、自卑,富有攻击性的人。
孩子不受欢迎多半是由于长期的骄纵而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交往中不懂得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因此要想孩子得到伙伴的认可并融入其中,就要教会孩子体察他人的情绪,顾及他人感受,这正是“忠恕”之道所要求的内容。为此,父母要在生活当中培养孩子观察他人表情、语气、语调,从中捕捉对方是高兴还是反感的体验。可以在陪孩子散步、逛街时多观看周围人的举止,让他猜测对方的心态是平和、兴奋、不悦还是伤心,从中获得揣摩他人情绪的信息,运用在交际中,不做有悖他人心意的事,不说令人反感、受伤害的话。
教会孩子处理和同伴的矛盾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因为交往经验匮乏,加上喜欢冲动,常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时,首先应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指责对方,要以谦和的态度正视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重新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这才是正确面对矛盾时的交往方式。而一味地指责对方,或者采取报复行为,只会将自己推进失去快乐、失去友谊的死胡同,进而使自己孤立无援。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孩子很好思考问题,感受自己说话办事的方式对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比如孩子如果富有攻击性,就引导他想一想如果被攻击的是自己,那你心里会怎样想?他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你的谅解?你是不是觉得他应该向你真诚道歉?这样,当孩子出现这类失误时,就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很体贴地做出让别人原谅的举止来,以后也会主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最后,当孩子发生交往冲突时,家长不要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他在今后客观、独立地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会因此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多使用礼貌用语,在发生交往风波时,无论对方是对是错,都要保持礼貌和风度,自己错了就要道歉,如果是别人错了,只要是真诚的道歉就给予宽容和谅解。这种谦虚谨慎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一种宽宏大量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