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法国战役(1)
法国战役
战役简述
法国战役,又称法国沦陷,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这场战役包括两大行动:第一部分的“黄色作战”(FallGelb,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红色作战”(FallRot,进攻法国本土)。德军在历时不到三个月便攻下法国,迫使英军慌忙撤退回国,被认为是闪击战中最成功的范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战前形势
自从德俄1939年9月入侵波兰,从而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之后,德国与同盟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欧洲大陆上处于未交战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假战”。希特勒曾希望在法国和英国的默许下,迅速征服波兰并随即停战,因为德国的军需物资的储备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此时德国的武器制造主要依靠来自苏联的原材料,由于两国在本质上的不同,希特勒对这种情形感到不安。因此,在1939年10月6日,他曾向英国和法国提出和平协议,并给予两国思考的时间,以便作出回应;10月9日,考虑到同盟国对于他的建议未必予以采纳,希特勒也制定了相应的军事行动计划——《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
希特勒一直希望依靠军事力量打败其它西方国家,从而在未来避免两线作战的处境,能够专心对付东方战线。然而,这种意图并未体现在《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中。因为该计划是建立于极为现实的假设上,即德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只希望达到并不难以实现的目标,旨在与西方长期的持久战中改善德国的处境。
《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的主要内容为尽可能迅速地征服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低地国家,从而阻止法国先占领它们,进而威胁德国重要的工业心脏——鲁尔区。另一方面是要尽可能多的控制机场,以便对英国进行长期的空中和海上攻击。但元首的训令中并没有提到占领整个法国的计划,只是以进占法国北部的边境地区为目标。
拟定好书面指令之后,希特勒认为最多只需数周便可实行自己的计划,但是在发出训令的当天,他的幻想便告破灭。对于德军的真实力量,希特勒的判断存在偏差。德军需要修复为数众多的在波兰战役中损坏的车辆,而军火库中的弹药也已消耗殆尽,要恢复战斗力,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1939年10月10日,英国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议,10月12日,法国也站在了英国的一边。10月19日,德国陆军最高指挥部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弗兰兹·哈德尔,提出了“黄色行动”的第一个计划,即“黄色行动第1号方案”,这是入侵低地国家的行动代号。哈尔德的计划经常被与施利芬计划相对比,这其实是德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实行过的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需要在进攻时通过比利时中部,但施利芬计划的意图是通过实施一次对法军的大规模围攻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黄色行动”主要战术是缺乏想象力的正面进攻,目标是将盟军赶回索姆河对岸,而实现这个目标预计将会以牺牲500,000名德军士兵为代价。而这样做将会直接透支德军1940年的兵力储备,估计要到1942年才能考虑对法国发起进攻。
面对哈尔德的计划,希特勒反应冷淡。他原以为只需付出少量代价便可以在短期内征服低地国家,但哈尔德提出的计划却是漫长而艰难的。有人甚至认为这个计划是个阴谋,哈尔德反对希特勒,所以才提出了最悲观的计划以阻止希特勒发动全面进攻。对于此计划,希特勒基本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军队无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都必须尽早进攻,寄望于盟军在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可能会带来一个轻松的胜利,进攻的日期被确定为1939年11月12日。对此,指挥官们曾多次试图说服希特勒,他们认为攻击应起码再延迟数天或数周,以修正一些在筹备工作中的缺陷,或等待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人对这个计划提出不同意见,希特勒试图可以对计划进行一定的改善。这主要是为了分散兵力,因为除了在比利时中部为中心主轴外,还将在南部地区发起第二次进攻。10月29日,哈尔德提出第二个行动计划,即“黄色行动第2号方案”,其中增加的在列日-那慕尔轴线实施第二次进攻反映出了计划的改变。
实际上希特勒并不是唯一不喜欢哈尔德计划的人。德国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将军,也对计划表示不赞同。但是与希特勒不一样的是,身为职业军人的伦德施泰特的思路清晰,他知道该如何修正计划。他认为计划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国自19世纪以来保有的军事机动作战原则。德军必须首先完成一次突破,这样就能够消灭盟军的主力。适合完成这一作战计划的地区是色当轴线,它位于冯·伦德施泰特领导的A集团军轴线上。10月21日,冯·伦德施泰特召集他的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中将,命令其必须安排其他作战计划以反映这个基本思想,使他领导的A集团军在以牺牲北面的B集团军为代价的情况下占有更多的优势。
当曼施坦因在科布伦茨制订新的计划时,德国装甲集团的精英——第19军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刚好正在附近的酒店。冯曼施坦因认为,如果他让古德里安加入他的计划中,他的坦克在战斗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对于后来第19军从B集团军转移到A集团军的编制之下,这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个建议让冯·伦德施泰特很高兴。这时曼施坦因的计划包括考虑由色当向北,直插盟军主力的右后方,当时这些盟军正直接从南部进入战区。当古德里安应邀参与该计划的非正式讨论时,他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新观点:集中在色当的不应该仅仅是他的部队,而是整个装甲集团。这些集中的装甲部队不应该转移到北部地区,而是向西部直接快速插入,不必等侯主要的步兵师。这就能够导致敌人在战略上的崩溃,从而避免了传统意义的战斗中所造成的相对较高的伤亡人数。在战略上,这样高风险独立使用装甲部队在战前已经有过广泛的讨论,但没有被广为接纳,因为绝大多数的指挥官在步兵部队服役,这无形中阻止了这一战略思想被广泛接纳。但是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就连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正是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主要的担忧在于:这种战术需要建立一个超过300公里的侧翼,这很容易为法军制造反击的机会。但古德里安认为,这可以通过使用小型装甲部队向南面施行连续破坏性的攻击来克服。不过,这将背离元首第6号训令的基本思想。
10月31日,曼施坦因在他的第一份作战计划中向希特勒概述了替代方案。他在计划中闭口不谈古德里安的名字,并且尽量淡化装甲部队的战略部分,以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阻力。随后六个作战计划在1939年11月6日和1940年1月12日之间拟定完成,慢慢地提出越来越激进的计划轮廓。这些建议均被陆军总司令部否定,其内容并没有呈送给希特勒。
在1939年至1940年冬天,在科隆的比利时总领事已曾预计曼斯坦因正在制定计划进攻的方案。通过情报报告他们推断,此时的德军部队主要集中在比利时和卢森堡边界。比利时人确信,德军将通过阿登直指英吉利海峡,目的是切断在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盟军军团。这种警告没有引起法国的注意。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军梅塞施米特Bf108飞机迫降在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马斯梅赫伦。乘客中有德国空军的要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他携带了最新版本的“黄色行动第2号方案”。当时的环境导致赖因贝格尔无法及时销毁文件,该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时的情报机构手中。这一事件后来被认为是德军对计划进行重大修改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军事行动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订为“黄色行动第3号方案”,内容上基本同先前的版本如出一辙。
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调任为普鲁士什切青的军级司令,于2月9日开始他的指挥工作。这一举动是古哈尔德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响而做出的决定。2月2日,曼施坦因方面向希特勒提出抗议,并顺便将作战计划告知希特勒。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于2月17日前往柏林向他单独解释他的作战计划。希特勒对该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曼施坦因的构想改变计划。
希特勒命令古哈尔德再次对作战计划进行修改——曼施坦因并没有进一步介入。但是,古哈尔德无意偏离既定的原则,来让A集团军的7个装甲师作一个独立的战略渗透。这让古德里安异常愤怒,因为这个原则完全脱离了新的计划。“黄色行动第4号方案”于2月24日发出,按照计划,步兵师应该在第八天攻占默兹河在色当的渡河点。在经过了多次激烈的辩论后,才改为让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团在第四天于此建立桥头堡。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英吉利海峡的进攻也只能在第九天开始,因为五天的停留时间可以让足够数量的步兵师追上装甲部队并与之建立一条连贯的战线。
即使最终采用了许多的常规方法,新战略仍然引起了多数德军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不负责任地集中力量在同一个位置上,将导致他们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补给供应,而本来已经不多的补给路线又很容易被法军切断。而一旦盟军的反应也并不如德军的预期,该计划最终可能造成灾难性的结局。不过他们的反对意见被全盘驳回。
古哈尔德认为,由于德军处于相对不利的战略地位,所以无论如何,即使取胜的机会微乎其微,也比完全不行动而最终战败要好得多。作战计划的修改还暗示,盟军很可能会因此逃往南部。古哈尔德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德军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将更小,而且这将是对已放弃低地国家协约国(是1940年英法联盟的俗称)在声誉上的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德军的战斗力将几乎保持不变,这有利于执行“红色行动”,进而全力进攻法国。然而,这个决定不得不推迟到成功地完成“黄色行动”后才作出。事实上,德军的详细实施计划只包括前九天的行动;有固定的时间表和确定了前进的通道。按照传统的指挥方式,这需要依赖战地指挥官的判断和行动。而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对事件在实战过程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1940年4月,出于战略原因,德军实施威瑟堡行动,攻击中立国家丹麦和挪威。英军、法军和自由波兰军实施行动作为回应以支持挪威人。
相关链接
威瑟堡行动
自1939年春起,英国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政府不愿再次在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1939年10月,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上将,与希特勒讨论挪威若出现英国基地的危险,以及在英国之前夺取这些基地的可能,海军认为取得挪威除了可控制其附近海域,也可作为未来对英国作战的基地,不过因为当时陆空军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希特勒只表示作战重心将集中在低地国家。
11月底,英国战争内阁的新成员温斯顿·丘吉尔提议在挪威海域布雷,这可迫使运矿船更深入北海,英国皇家海军就可在此拦截,不过此提案被鸽派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否决,因为害怕来自中立国家如美国的负面反应。1939年11月,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爆发,因外交环境改变,丘吉尔再次提出他的布雷计划,但再次遭到否决。
12月,英国和法国开始计划援助芬兰,他们计划将部队登陆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然后穿越瑞典进入芬兰,这也将使盟军得以占领瑞典的铁矿区,这个计划获得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支持,他们希望获得挪威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一些法律问题,但向此二国发出的严厉通告只得回负面反应,远征计划仍然继续进行,但因芬兰在3月求和导致理由消失。
1939年12月14日,在相信盟军可能威胁铁矿来源后,希特勒下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草拟入侵挪威计划,此草拟计划只预计投入一个师的兵力。
在1940年1月14—19日,德国海军研究出草拟计划的加强版,他们决定有两项关键要素,第一是偷袭,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第二是用军舰,而非较慢的商船,运送部队,这使得同时占领所有目标成为可能,因为运输船受到航程限制。新计划将投入一个军的兵力,包括一个山地师,一个空降师,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两个步兵师,这些部队的任务目标是:
1.挪威首都奥斯陆及周边城市
2.卑尔根
3.纳尔维克
4.特罗姆瑟
5.特隆赫姆
6.斯塔万格
此计划亦要求快速捕获丹麦和挪威的国王,希望可以因此迫使对方投降。
1940年2月21日,行动指挥权交给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将军(Nikolausvon Falkenhorst),他在一战时曾在芬兰作战,因此熟悉极地作战,不过他只有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虽然希特勒是希望统一指挥。
1940年1月27日,最终的计划被命名为威瑟堡(Weserübung),由德国第21军团领军,其内包含德军第三山地师和另外五个步兵师,后者全部未曾上过战场,此计划的第一梯队包含三个师,剩下的留待第二波,有三个伞兵连用于占领机场,德军第二山地师后来也被加入作战。
原计划是入侵挪威和以外交手段取得丹麦机场,但希特勒在3月1日指示两者皆入侵,这是因为德国空军以防空预警为由坚决要求占领战斗机基地,为了入侵丹麦而编成的第16军,包含2个步兵师和第11摩托化步兵旅,整个行动将由空军第10军支援,由大约1000架各式飞机组成。
在2月时,英国的哥萨克号驱逐舰(HMS Cossack)违反挪威中立,在挪威领海登上同样违反挪威中立的德国运输舰阿尔特马克号(Altmark),并释放约300名英国战浮,希特勒视此为英国有意违反挪威中立的明显讯号,因此更坚定了侵略的决心。
3月12日,在冬季战争已进入尾声时,英国终于决定派遣远征军前往挪威,远征军在3月13日开始上船,但因冬季战争的结束而被叫回且行动取消,作为替代,英国内阁决定开始在挪威海域布雷,然后再登陆部队。
第一批德国侵略船团在4月3日出发,一艘英国驱逐舰在4月8日开始在挪威海域布设第一颗水雷,4月9日德国的入侵开始。
在战略上,丹麦比较不那么重要,除了做为对挪威作战的集结区外,当然做为一个与德国接壤的国家还是必须受到一些控制。此国国土小且相对平坦,是德国陆军作战的理想地点,丹麦的弱小陆军没太多成功抵抗的可能,一些丹麦部队在清晨与德军接战,损失了一些人。
1000名德国陆军从哥本哈根港口登陆后,一支国王皇家卫队分遣队与他们接战,没打几发子弹,就有几个分队的He111轰炸机和Do17轰炸机呼啸过天空,面对德国空军恐吓轰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明显意图,年迈的国王几乎是立刻投降,换取对国内事务的自主权,结果是独特温和的丹麦在被占领时期,特别在1943年夏之前,延后了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直到他们几乎全部撤离至瑞典,在战前估计约有8000名丹麦犹太人中,被驱逐者少于500,失去生命者少于50。
虽然丹麦和其余斯堪的那维亚国家没什么军事实力,但她们有战略、经济和思想方面的重要性,就如第二位德国全权大使维纳·贝斯特博士(Werner Best)所称:“丹麦的农业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援助,也是与瑞典的重要接口。”
1940年4月8日傍晚,挪威巡防艇PolIII号发现北上中的德国第五战斗群,在与德军短暂接火后被俘虏,它的船长是挪威在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除了奥斯陆和克里斯蒂安桑,所有德国船团皆在预定时间完成登陆,在克里斯蒂安桑,他们在早上10点才成功突破岸防,比预定时间慢了6小时。
4月9日,德国第五战斗群以重巡Blücher号为首沿着奥斯陆峡湾北上,在接近位于峡湾最窄处的奥斯卡博格要塞时,Blücher号被岛上已有48年历史的德国制老旧大炮命中,之后机房又被两枚40年前制的鱼雷击中,失去控制,Blücher号翻覆沉没,其上2202名船员和战斗人员中有830名死亡,船团的其余船只因误以为Blücher号撞到水雷,因而让部队提早上岸,这确保了奥斯陆不致于在清晨受到攻击。
此延误使挪威皇室和国会有足够的时间带着国宝和黄金一起转进。挪威从未向德国投降,而吉斯林政府未获合法地位。因此挪威不属于被征服国家,能够以盟军的身份参战。
威瑟堡行动的一个重要部份是用伞兵进攻奥斯陆和斯塔万格附近的机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空降作战,其中进攻奥斯陆福尼布机场的计划险些变成德军灾难,第一批运载340名伞兵的29架Ju-52因天候不良撤回,后续机队也因此被命令撤回,但因沟通不良仍然继续前进,但因福尼布机场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因此仍然成功降落并占领,随着德军不断从机场抵达,奥斯陆在中午沦陷。
哈康国王和国会先德军一步向北转进,吉斯林成为历史第一个用无线电宣告政变的人。
盟军援军部队4月14日开始在挪威各处抵达,但因主要港口皆控制在徳军手上,重武器和后勤运送都出现困难,但盟军仍能夺回主要目标纳尔维克,并将港口完全破坏。
6月7日哈康国王和国会转进英国成立流亡政府,6月9日盟军最后在纳尔维克的部队完成撤离,次日挪威沦陷。此次作战耗费德国两个月的时间,是二战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支撑第二久的国家,第一是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