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十年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有些事让我们不认识自己 (1)

世界过于博大,生命过于微妙,生活过于繁琐,不经意间,我们或者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对,或者因为事件、情感的不对,经常会陷入一些个或大或小或致命的误区,让我们一时间找不到自己。人生中,不认识自己,比不认识对手更可怕。而更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

不贬低自己

一个心胸狭窄、自私多疑的人,因为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都不顺心,突然喜欢上了算命,由生辰八字、紫薇斗数、姓名学到占星术,没一样不研究。

当然,他学算命不是觉得算命灵验,而是想证明算命是骗人的东西。原因是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师为他算命,算他活不到四十七,他发誓,非打烂那大师的招牌不可。

他愈学愈怕,因为他发现自己算自己,也确实活不长。这时候,他整个人都变了,他开始关注身外的事物,也学一些慈善人士那样,开始四处做善事,他自言自语道:“反正活不久了,好好利用剩下的岁月,做点对别人有益的事吧!”

接下来的岁月,人人都说他变了,由一个焦躁势利的小人,变成敦厚慈爱的君子。

不知不觉,他过了四十七、过了四十八,而今已经五十三,红光满面、生气勃勃,比谁活得都健康。

“你可以去砸那个大师的招牌了!”朋友有一天和他开玩笑。

他眼睛一亮,回问朋友:“为什么?”又笑笑,“要不是那人警告我,我根本认识不到以前的自己。照我以前的样子,别说活到现在,能活到四十七不犯心脏病,就算不错了!”

大道理:

人总是回头看,才会看清当初的自己。而且,改变越大,看得越清楚。比如很多富人对儿时苦难的理解,比如很多死囚对以往自由的见解。生活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我们自己也一样。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贬低自己,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在宽广无比的生命河流里迷失自己。

高看自己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却能够管理圆山饭店的严长寿,从一踏进社会,便相信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人。所以,即使他当初只是担任打杂小弟的工作,也还是坚持穿西装、打领带,让自己看起来很专业。直到现在,严长寿还是常常用这样的心态鼓励员工,改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别小看这件事,因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在餐厅里最不起眼的工作通常有两种:端盘子的服务生和厨房里的厨师。

他们始终都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高尚,所以厨师往往穿得很邋遢、态度很凶,他不觉得自己需要包装、需要礼貌。端菜的服务生则是觉得自己做这份工作很委屈,整日不现笑脸。于是,严长寿便对端菜的服务生说:“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端菜员、一个点菜员,你不会看得起自己;可是如果你把自己看成顾客的‘餐饮顾问’,对厨房菜色的特点、顾客的习性与品味都能有充分的掌握,替每桌客人都能设计一份独一无二的菜单,不仅你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顾客也会对你刮目相看,并且很依赖你的建议,因为你比他更了解这个餐厅的特色。”

大道理:

就像灰姑娘变成仙女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因为相信自己的价值,而成为自己的仙女,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改变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你将你看成王子或是公主,你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王子或公主!

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一座寺院,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些,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大道理:

想让生活充实自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知道自己身处低下,所以张开胸怀处下不争。同样,你要想拥有百川般的事业和辉煌,首先应像百川一样张开自己的心胸和肚量。

改变思维定式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曰: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式的作用了。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式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式”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式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式的知识结构。

大道理:

这是“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安全与危险的边缘

有一只瞎了一只眼睛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完好的眼睛看着陆地,随时警戒着,看是否有猎人来,而用那只看不见的眼睛向着海洋,因为它以为海上绝不会有危险。

过了一会儿,海上驶过一艘船,船上的人看见鹿,就用箭瞄准,把鹿射死了。鹿在临死时自言自语说:

“我真是太疏忽了,以为只要注意比较危险的陆地就可以了,没想到我认为安全的海,却反而是更危险的地方。”

大道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安全与危险瞬息万变,如果始终保持一种姿势,不更新观念,不创新思维,岂能保证安全,辨别危险。

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选择谁?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选择老妇,是因为她很快就会死去,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找不回她(他)了。

在两百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

大道理:

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为什么不让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夸夸其谈的波斯商人

一位商人带了五十个奴仆、一百五十头骆驼,在波斯湾一个岛上的寓所接待一位朋友,终夜夸夸其谈。

“我在土耳其斯坦存着一批货;我在印度斯坦有一批花色品种齐全的商品;这张是商号开给我的抵押单,这张是房契。”他说,“我打算到亚力山大里亚去住一阵,那边空气好,有益身体健康,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地中海风浪太大,现在还不能去。我只想再做一次旅行,实现以后就深居简出,了此余生,不再出外经商了。”

朋友问他:“你的旅行计划怎么安排?”

他说:“听说硫黄在中国能卖个好价钱,我想把波斯的硫黄带到中国,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希腊,把希腊或威尼斯的绸缎带到印度,把印度的铁带到阿勒颇,把阿勒颇的玻璃品带到也门,再从也门把花布带回波斯。然后我就守着我的铺子,不再出外旅行了。”

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一直说到声嘶力竭,最后说道:“你也谈谈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