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机会只给行动起来的人 (2)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大道理:
很多人宁愿在浑浑噩噩的日子里稀里糊涂冒险,却不愿在机会来临时挺身而出,接受历练。成功就像故事中的小木桥,不可能平平坦坦,更不可能不存在风险。你要裹足不前,永远只能站在岸边。
一步一步向前走
美国有位八十四岁的老太太,1960年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种种困难,她到达了终点。老太太的壮举在当时轰动了整个美国,人们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感到不可思议。
在迈阿密市,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大道理:
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实现人生的目标也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矢志不渝的追求者必须勇于从平凡中崛起,在长期的积累中丰富人生智慧,孕育自己的优秀。
坚定与坚持
托马斯·约翰·沃森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并未受过多少教育。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十七岁时便开始出门做事。
约翰·沃森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商品,周薪十二美元。后来,有人告诉沃森,推销员通常拿的是佣金,而不是工资。他感到很气愤,便毅然辞去了工作。后来,他又给一个推销员做助手,佣金还算丰厚、他们合伙开了一家肉店,沃森梦想缔造一个零售业的帝国。然而,这个推销员却有一天卷款而逃,使沃森陷入破产。沃森没有就此趴下,他在一家收款机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第一次推销收款机时极其失败,但有着惊人忍耐力的沃森却在失败中坚持了下来。一年后,他已经成为该地区中最成功的推销员。
几年后,沃森已升任这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由于他的成功业绩,使公司收款机的销量直线上升。又过了一年,沃森由于遭人诬陷,而被老板逐出了他为之奉献多年的公司。
那时他已经年近四十,但事业上的失败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心灵上的打击,他反而在失败中站了起来。经朋友引荐,他认识了IBM前身的奠基者查尔斯·弗林特,并受聘到他的公司工作。开始的时候,公司里一些地位高的人对沃森很不以为然,而且歧视,沃森凭借自己惊人的耐力,忍辱负重工作了十年,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营魄力,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公司在不断地成长壮大,沃森也登上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大道理:
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人生方向,可以提高他对于小挫折的忍受力。他知道目标逐渐接近,挫败只是暂时的耽搁,如果积极地坚持不懈,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因此,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愈坚定,你就愈有勇气坚持不懈。
增强自信的过程
已经去世的网坛名将亚瑟·艾虎大家一定很熟悉。他在生命后期,曾全力与艾滋病抗争,来唤起人们对这个“人类杀手”的重视。
但艾虎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在这里。在他之前,网球界一直是白人的天下,艾虎是打破网球界人种限制的第一人。
艾虎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设定目标并完成的过程。他通过不断定立目标的方法,使自己登上了网坛的王座。他说:“我早期的教练常给我定下清楚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些目标正是我愿意遵循的。这些目标不见得一定要像赢得巡回赛那么的重大,而是将一些有待克服的困难、需要努力和做计划的事定为目标。如果能达成这个目标,一定会有某种收获。当然,不是只有赢得巡回赛才可以作为目标的。往往一些小目标渐渐一个个地达成后,我自己都会意外地发现,嘿!大奖离我越来越近了!”
艾虎一直以这种方式参加高难度的比赛。他说:“参加巡回赛,你总想能进入复赛。比赛时,你总希望漏接的反手球不超过某个数字。或者是你必须锻炼体力到一定的程度,气候太热时,你才不至于很快就感到疲倦。这一类的小目标,可以帮助你把成为世界第一或赢得巡回赛这类的远大目标分解为几个较易达成的小目标。”
艾虎一生都以这种方式过日子。他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就再定立一个新的目标。他说:“每次你定立一个目标,然后完成那个目标,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增强自信的过程。”
大道理:
成功人士和平庸之辈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注重积累,将生活中一个个平凡的目标当成自己实现卓越的阶梯。而平庸之辈只会好高骛远,轻率冒进,或者因为目标过于困难而放弃了奋争的勇气。
像愚者那样去行动
前面大路小路纵横交错,犹如一张理不清的网。
一个智者走到路口,很优雅地弯下腰,一边分析着前面的各条道路,一边自言自语地:“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一个愚者走到路口,看了看网一样的路,迈步向其中一条路上走去。
几天以后,愚者回来了。他衣衫破烂,身上有一道一道的伤痕,但是他似乎在行走过程中有了某种收获,高兴地说道:“哎,朋友,我敢保证我找到路了。”说着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衫,果敢地踏上了另一条路。
那位智者不屑地看了一眼愚者,依然很优雅地分析着,依然在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大道理:
智者是头脑,是思想,愚者是手,是脚。一个思考,一个实践,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正如故事中所讲的,没有思考的前行,无疑是愚蠢的行为,而没有行动的思考,更加不可理喻。成功有时需要的仅仅是勇敢的行动,在此,我们应该赞美愚者。
凡事多往好处想
两个工程师合作承担了一项研究项目,在项目即将完成时,做了一次试验,结果,出乎意料地失败了,他们从中发现了一些以前未曾预见的问题。
面对挫折,一位工程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完成这项研究项目的能力,而另一位工程师却为此感到欣慰:幸好现在及时发现了问题,这样便可以在这个项目投入实际运作时避免许多错误。
毫无疑问,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使你迎战突如其来的挫折,不被挫折所击垮。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挫折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继续走上成功的道路。
大道理:
积极的思想能使人看到光明的一面,而消极的思想则使人看到不足之处,从而影响自己的心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凡事多往好处想呢?或许这样你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
驯鹿和狼
驯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一同奔跑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旷野上。大多数时候,它们相安无事地在同一个地方活动,狼不骚扰鹿群,驯鹿也不害怕狼。在这看似和平安闲的时候,狼会突然向鹿群发动袭击。驯鹿惊愕而迅速地逃窜,同时又聚成一群以确保安全。狼群早已盯准了目标,在这追和逃的游戏里,会有一只狼冷不防地从斜刺里蹿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游戏结束了,没有一只驯鹿牺牲,狼也没有得到一点食物。
第二天,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依然从斜刺里冲出一只狼,依然抓伤那只已经受伤的驯鹿。每次都是不同的狼从不同的地方蹿出来做猎手,攻击的却只是那一只鹿。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伤,逐渐丧失大量的血和力气,更为严重的是它逐渐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当它越来越虚弱,已不会对狼构成威胁时,狼便群起而攻之,美美地饱餐一顿。
其实,狼是无法对驯鹿构成威胁的,因为身材高大的驯鹿可以一蹄把身材矮小的狼踢死或踢伤,可为什么到最后驯鹿却成了狼的腹中之食呢?
狼是绝顶聪明的,它一次次抓伤同一只驯鹿,让那只驯鹿一次次被失败击得信心全无,到最后它完全崩溃了,已忘了自己其实是个强者,忘了自己还有反抗的能力。当狼群攻击它时,它已没有勇气奋力一搏了。
大道理:
真正打败驯鹿的是它自己,它的敌人不是凶残的狼,而是自己脆弱的心灵。
国王与一百只羊
有一个叫米纳里的人,自觉智谋过人,想得到国王的重用,但一直未有机会。一次,他向一个牧主借了一百只肥绵羊,把它们赶到国王苏丹·瑟尤的首都,赶到市场上。
人们围住了肥羊,纷纷打听羊价。
米纳里回答大家说:
“我可以赊给每个顾客一只羊,等你们的国王死了以后,我再收钱。”
人们听说可以欠账买羊,顿时把羊买光了。
市场管理人来到王宫里,对苏丹·瑟尤说:
“陛下,今天有人赶了一群羊来到市场上,他把羊赊给人,并且声明,等你死了以后,他才收钱。”
苏丹·瑟尤命令立刻把这个商人带来。米纳里被带进了王宫,国王问他说:
“坏商人,你为什么赊账卖羊,直到我死了才收钱?现在你就要祷告上帝,愿我快点儿死啦!我对你做过什么坏事吗?”
米纳里回答他说:
“陛下,你听到的话很对。我是卖了一百只羊,等你死了才收钱。但是,如果我一个人恳求上帝,愿你早死的话,那么一百个买了羊的人,他们会恳求上帝,保佑你活得更长些。现在你自己去决定吧,上帝会考虑谁的请求呢!一个人的,还是一百个人的呢?”
苏丹·瑟尤很满意米纳里的回答,当时就任命米纳里做他的谋士。
大道理:
米纳里一借牧主的一百只肥绵羊,二借国王脚下的宝地,三借一百市民的心愿,四借奇人奇事的轰动效果,终于为自己制造了觐见国王的机会,从一个两手空空的草民一下子做上了国王的谋士。善于借他人的力量,容易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管理者的根本
美国斯凯电子电视公司总裁阿瑟·利维,为了闭路电视的研究工作,曾录用一位颇有干劲的青年人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