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风骨与物哀之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990—2020)
林祁更新时间:2025-04-27 16:42:26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这是第一部论述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的专著。该著将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史放在全球语境中进行考察,发掘其特殊性、重要性及填补空白的必要性,提出三十年的三个阶段论,角度新颖,资料翔实,论从史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反映历程与面貌的研究成果。本书研究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990—2020),对应(或连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17—1949),具有填补空白的创新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日本新华侨华人作家从“乡愁”到“越境”,从“抗日”到“知日”,开始了对异乡的语言及文化的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移民”特点,日本华文作家具有在“风骨与物哀之间”的生存体验与写作心态,其意义并不仅是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是中国文学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更有意义的是,由于这些诗文成长在日本,在这块让中国人情感极其纠结,痛苦永远新鲜的地方,而使其更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林祁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由方长安著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09BZW052,2013年结项,结果为良。主要内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诗接受史的外在形态,又揭示出其内在嬗变逻辑、特征与根源;既研究了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创作、诗学建构的关系,从传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对新诗情感空间、审美形式生成发展的认识,又论析传播接受对文学43万字 - 会员
后现代语境中的超验主义思想:索尔·贝娄小说研究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礼物》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及其在形式层面的展现手法,表明贝娄在创作时受到了传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性,贝娄对传统超验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本书依据文学社会学理论,以访谈、贝娄的评论性文章、传记等为佐证,集中探讨贯穿贝娄小说的主导主题——精神追求和道德旨归,探究贝娄小说的主题和叙事形文学17.2万字 - 会员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文学25.5万字 - 会员
《金瓶梅》新视阈
400年金学史崎岖坎坷,各个时代的评论既有联系又各有其特点。本书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分别对明人、清人、近代、现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21世纪的金学给予梳理,对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进行介绍与评论。《金瓶梅》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古代小说上的一座光辉里程碑。本书探讨了《金瓶梅》借径《水浒传》的文化渊源,《金瓶梅》对散曲、戏曲移植的成败得失;论证了《金瓶梅》对中国小说的美学贡献,及文学26.8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派”诗人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是白话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为了借鉴国外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相互交流,对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外的接受进行总结就显得更为迫切。本书的目的即是站在跨越异质文明的角度,对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文学17.9万字 - 会员
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
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离不开批评家的鼓励与鞭策,本书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引论”的方式,选取国内10位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黄鸣奋、欧阳友权、陈定家、单小曦、周志雄、马季、邵燕君、夏烈、许苗苗、肖惊鸿,通过对他们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的分析,展现他们的学术贡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揭示中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水平和学术贡献。本书以批评家个体的批评实践入手,通过个体的批评症候获得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文学21.2万字 - 会员
孔颖达《礼记正义》文献考察与研究
本书深入解读了《礼记正义》文本,系统揭示了其在文字校勘、文本解读、词句训诂、名物与礼制的考据、礼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的阐发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对其在校勘、文本考释、训诂与名物、礼制考据上的部分失误或不足,进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文学55.4万字 - 会员
女作家作者身份焦虑空间性阐释
本书首先对作者身份焦虑说的内涵进行阐释,侧重于对作者身份焦虑说包含的性别维度进行描摹,试图完成对已有学说的二次阐释和发展。接着探讨了基于性别身份的作者身份焦虑的空间性,并对这种空间性的成因做了分析。重点论述了基于女性性别身份的作者身份焦虑的空间表现,具体包括现实文化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思想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文学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文学21.3万字 - 会员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詹姆斯·罗伯特·海陶玮(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美国汉学特别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本书以海陶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汉学成果为研究对象,基于原始档案和文献,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海陶玮汉学做一个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揭示其在美国汉学乃至世界汉学中的贡献、地位和影响。文学26.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法式善文学创作研究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学家。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法式善研究》是对清代诗人法式善的综合研究。乾嘉时期诗学活动频繁,文学生态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其间,法式善身体力行,交游广泛,成为当时诗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与参与者,并以文学理论31.2万字 - 会员
清末文学书写内外的“新女性”研究
本书以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着力建构的“新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末知识精英的相关言论、报刊舆论的多重反馈以及展现“新女性”形象的相关小说文本,通过梳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得以生成的外部原因与内在动力,力图展现知识精英,往往是男性知识精英在“新女性”形象建构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同时,广大女性群体在国族与性别的多重交织下如何应对、突围、成长的复杂面相。通过梳理、整合、阐释清末文学书写内外“新女性”的建构文学理论20.2万字 - 会员
赋学:批评与体性
《赋学:批评与体性》基于“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力主回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体学语境来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式,着重从赋论批评形态、律赋创作机制、文体观念、地域赋学、赋格方法论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中国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证谨严,征引翔实,揭示了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赋学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文学理论20.1万字 - 会员
中国传统论词绝句史论
本书抓取论词绝句得以出现、承纳、衍化与展开之代表性论题,紧密依托各异的批评材料立论,清理论词绝句承纳与衍化的内中情形。以个案的历史承纳与创新发展为线索,并以线索上众多的原点为支撑,揭示论词绝句发生、发展、衍化与创新的丰富内涵。文学理论35.5万字 - 会员
探寻文学全史的脚印
“全史意识”是大文学观的一种展开和落实。全史考察的是“大历史”中的文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脉络。本书原为杨义先生为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全史”所写的导言部分,是杨义先生关于大文学史观的一篇重要论文,可视为一本文学简史和研究梗概;附录有一篇杨义先生关于大文学史观的访谈。深入地发现文学全史的丰富构成、丰盈血脉和历史生命的丰厚见证,展示现代大国百年文学浴血新生的神采和风范。更新至:第13章 注释 - 会员
认同、建构与反思:马尔克斯小说研究
本书为作者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围绕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思想,以后殖民与后现代文学相关理论视角重点考察和探讨了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意识形态问题。作者以种族、权力与文化身份作为切入点,对马尔克斯的作品进行考察,全书从后殖民景观,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权力架构变化以及身份身份多个方面梳理研究重点,最后梳理了马尔克斯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传播,全面呈现了马尔克斯文学创作思想及社更新至:第19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