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
曲利丽更新时间:2020-03-06 11:10:36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最高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开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
上架时间:2017-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曲利丽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本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全球史领域的研究实践:探讨了什么是全球史;分析了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的提出、全球史视野中的欧洲历史、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对全球史的宏观阐释框架;然后,在以欧盟为例考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本质的现实基础上,在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研究全球史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巴勒克拉夫作为20世纪中期西方全球史的首倡者对全球史发展的学术贡献及其历史局限。历史15.1万字 - 会员
修昔底德演说辞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演说辞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以下简称《伯史》)中约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将演说应用到历史作品的传统中,修昔底德的演说辞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方式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分歧。本书试图从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说辞的视角出发,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说辞的原因,探寻演说辞的真实性,进而阐释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运用演说辞的创作手法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揭示演说辞所体现的那历史8.6万字 - 会员
元结考论
本书对元结生平、行迹及作品进行了相关考证,补充了元结生平事迹、辑佚了部分作品;对元结漫家思想、廉政思想、孝道思想、治蛮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揭示了元结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同时对元结文学思想及文学成就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元结在序体文和山水铭文上的突破与创新;最后探讨了《大唐中兴颂》的创作背景、主旨及传播与接受情况。本书对元结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展开全面研究,试图揭示出元结多方面成就。历史22.6万字 - 会员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与对外关系史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历史25.2万字 - 会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9年上卷/总第20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是总第20卷,设立“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人物志”“当代史学评论”“会议综述”等栏目,刊发22篇文章。历史25.6万字 - 会员
历史何为
本书不求实证历史事件或编年,而是致力于引导读者的思考与探索当下历史学的全新使命——应当如何重新认识历史以及研究历史?通过海洋连接在一起的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相继通过宗教、媒体和电子科技重新联系在一起。作者借助当代摄影、电影、歌剧、音乐甚至漫画等各种手段,呈现出后殖民世界中交杂文化与历史遗产的融合现状,以世界几个大陆的多样性为重新书写历史的依据,描绘了一个伊斯兰与基督教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历史10.1万字 - 会员
国民政府全国粮食管理局研究
本书以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国民政府首次设立的中央层级的专门粮食行政机关全国粮食管理局为研究对象,围绕战时粮食从“自由”向“统制”的重要过渡节点,对全国粮管局的成立发展、人员变动、粮政推行、互动博弈、作用发挥等进行全面考察。本书指出,创设全国粮管局既是日趋紧张的战局下应对粮食危机的“应急性”手段,是支援抗战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粮食管理纳入战时经济体制起到“缓冲”作用。而全国粮管局没有达到“历史31.6万字 - 会员
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与社会控制研究(1368—1949)
河西走廊属于我国西北内陆河干旱区,历史时期人口增加、土地扩垦、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等因素的叠合交织,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用水纠纷层出不穷。本书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档案以及民间资料等历史文献,全面展示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的特征及社会控制机制,分析探讨国家与社会在应对用水危机时的复杂关系,力求为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区的典型个案。历史15.8万字 - 会员
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
口述史学(oral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本书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历史35.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