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2-02 15:50:26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1 中国“双创”金融指数综合排名百强榜分析
1.1 综合排名领先城市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1.2 主要城市综合得分恢复增长势头
1.3 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南、北地区差距更为明显
1.4 成渝城市群综合得分增长表现最优
2 中国“双创”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排名百强榜分析
2.1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领跑“双创”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排名榜
2.2 “双创”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恢复增长态势
2.3 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得分上升较东部更显著
2.4 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保障了“双创”活跃度
2.5 直接融资资金供给的作用显著增强
3 中国“双创”金融服务有效度排名百强榜分析
3.1 百强城市排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3.2 排名领先城市复苏增长势头更猛
3.3 华东、华南地区继续扩大领先优势
3.4 前20强城市科创企业培育成效突出
3.5 北京、上海、深圳境内上市公司均突破400家
4 中国“双创”金融政策支持度排名百强榜分析
4.1 北京、深圳、杭州“双创”金融政策支持度排名保持前三位
4.2 各地继续加大“双创”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4.3 各地对“双创”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内容关注度有所下降
4.4 深圳、成都“双创”金融支持政策内容最多
4.5 城市行政能级越高创新载体支持水平越高
5 中国“双创”金融环境承载度排名百强榜分析
5.1 杭州、成都首次跻身分指数得分排名前二行列
5.2 “双创”金融环境承载度“东强西弱”格局发生改变
5.3 头部城市创业活跃度较上期有不同程度下降
5.4 全国各地创新活跃度大幅回升
5.5 人口变化成为影响“双创”发展的首要因素
6 华北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6.1 十城跻身全国综合排名百强榜,内蒙古城市排名下滑
6.2 “双创”金融资源供给状况显著改善,地区城市金融资源供给能力存在差异
6.3 地区多数城市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下滑,北京、天津表现相对坚挺
6.4 金融政策支持度得分出现分化,排名头部城市表现更优
6.5 金融环境承载度得分整体回升,头部城市排名下滑
7 东北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7.1 头部城市排名稳定,地区城市综合得分分化明显
7.2 头部城市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波动较小,鞍山、抚顺表现相对亮眼
7.3 地区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整体下滑,但排名变动较小
7.4 地区金融政策预期效应减弱,得分排名整体下滑
7.5 地区金融环境承载度出现分化,大连人口流入最多
8 华东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8.1 地区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保持领先,第二梯队城市表现回暖
8.2 区域“双创”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全国领先,直接融资活动高度活跃
8.3 地区多数城市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下滑,浙江表现相对最优
8.4 地区金融政策支持度遥遥领先,金融资源供给分布较为均衡
8.5 地区金融环境承载度保持一流,“新一线”城市更受人才青睐
9 华中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9.1 整体综合表现稳定提升,三大省会城市在各自省份领跑
9.2 金融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武汉、长沙优势凸显
9.3 “双创”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整体回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减少
9.4 “双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加大,武汉、郑州、长沙表现优异
9.5 金融环境承载度全国排第二,武汉、长沙、郑州人口虹吸效应明显
10 华南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10.1 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相对稳定,深圳、广州全国领先
10.2 金融资源供给种类不断丰富,深圳、广州保持领先地位
10.3 “双创”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有所降低,头部城市优势稳定
10.4 “双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三亚、肇庆提升明显
10.5 “双创”金融环境承载度整体有待提升,部分城市得分下降明显
11 西南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11.1 西南地区金融发展两极分化严重,成都实现加速领跑
11.2 “双创”金融资源供给丰富度得分偏低,局部地区加速追赶
11.3 “双创”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整体有所下降,成都、重庆表现相对更优
11.4 “双创”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成都、重庆尤为突出
11.5 地区金融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三城跻身全国排名前20强
12 西北地区“双创”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12.1 西北地区综合实力相对较弱,西安稳居地区综合排名第一
12.2 “双创”金融资源供给能力略有提升,整体仍然偏弱
12.3 地区“双创”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较低,西安表现相对优异
12.4 地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仍不够,省会城市持续发力
12.5 地区“双创”金融环境承载能力不足,西安实现大幅提升
13 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双创”金融发展画像
13.1 北京
13.2 上海
13.3 深圳
13.4 杭州
13.5 成都
13.6 苏州
13.7 广州
13.8 武汉
13.9 南京
13.10 重庆
附录
附录1 指数研究框架
附录2 337个城市CIEFI 7综合评价结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