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4 11:06:38
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深陷于孤独感的内心
看护时首先注重与患者的交流
了解认知障碍症,也是了解未来的自己
第一章 重拾与认知障碍症患者的“交流”
运用“CANDy”从日常对话中了解对方
患病后,患者的表达失去逻辑性
“CANDy”是什么——通过“对话”来评判认知能力
“CANDy”的使用方法和评判方法
通过“CANDy”了解患者的交流特点和生活状态
从对话中探寻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为什么我们需要“CANDy”
智力测试会伤害患者的自尊心
脑部认知障碍与生活自理障碍没有直接联系
第二章 了解认知障碍症患者交流的特点
从非言语交际中看认知障碍症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什么
患认知障碍症后,患者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也逐渐降低
至关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什么
患认知障碍症后,患者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社会认知能力下降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认知障碍症患者眼中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无法理解对方的感受
无法轻易改变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无法将他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人”
患者与“Telenoid”对话时兴趣盎然?
曾以为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竟精神百倍地说起话来!
通过Telenoid自然而然地进入认知障碍症患者的个人世界
认知障碍症患者有着看护过程中难以被察觉的潜在技能
第三章 了解认知障碍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心”是什么
我和你的心为什么是不同的
“记忆力衰退”是什么
“注意力衰退”是什么
认知障碍症患者如何看待时空
我们需要在时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再亲近的人站在眼前也认不出来
认知障碍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
四大认知障碍症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认知障碍症”在医学上的定义
轻度认知障碍(MCI)和认知障碍症的区别
认知障碍症的核心症状和精神行为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
“血管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的特征
“路易体痴呆”的特征
“额颞叶痴呆”的特征
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症
认知障碍症能否“预防”或“治疗”?
平均学历越高,认知障碍症的发病率越低?
寿命越长,健康寿命和非健康寿命的时间也越长
认知障碍症能够预防吗?
认知障碍症能够痊愈吗?
第四章 了解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痛苦
逐渐失去自我的痛苦
认知到自己患病的痛苦
不得不迎合他人的痛苦
让别人看到了耻于示人的一面的痛苦
逐渐无法正常生活的痛苦
无法享受兴趣爱好和美食的痛苦
无法自己开车、下厨的痛苦
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的痛苦
无法自己刷牙、换衣服的痛苦
“未来前瞻=希望”不再成立的痛苦
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痛苦
想回家却回不去的痛苦
仿佛只有自己活在其他世界的痛苦
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身在此处的痛苦——与自尊心的搏斗
交流时不被理解的痛苦
被当作“特殊人群”对待的痛苦
第五章 携手了解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会有“虐待行为”存在
只要有理由,就不算虐待?
以看护人为主体的看护行为让虐待的判定标准一再宽松
看护人应该明白什么是虐待行为
看护人要在辛苦中发掘益处
时至今日依旧存在的偏见
不同于自己的人很可怕?
能保障认知障碍症患者权益的只有“自己的家”?
用心对待认知障碍症患者的世界
应该直呼其名,还是加以尊称?
不动怒,不反驳,与患者共鸣
了解付诸行动前患者的状态
站在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角度去思考
并非为之“看护”,而是同之“生活”
认知障碍症咖啡馆是什么地方?
运用“程序记忆”维持正常生活
分担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痛苦
传递乐观向上的精神
运用“情绪感染”创造由外至内的愉快心境
尝试一下“微笑广播体操”吧!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