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9 17:26:53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序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世界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1.3 本书关键词说明
1.2 文献综述
1.2.1 海外重要先秦儒学译本简介及述评
1.2.2 先秦儒学典籍翻译研究述评
1.3 本书结构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先秦儒学思想要略及核心范畴
2.1 儒学思想的根源
2.1.1 巫觋时代——中国的原始宗教
2.1.2 殷商时期的祭祀
2.1.3 周代礼乐文化的形成
2.2 孔子及其《论语》
2.2.1 “六艺”:儒家思想的渊源
2.2.2 重建礼乐——孔子的使命
2.3 《论语》之后的先秦儒学经典
2.3.1 《中庸》:君子之道
2.3.2 《孟子》:仁心的发动
2.3.3 《大学》:修身的展开
2.3.4 《荀子》:礼义外化的构建
2.4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可译性与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的意义特征
3.1 先秦儒学范畴的可译性维度
3.1.1 “确定语义”观照下的可译性
3.1.2 “差别产生意义”观照下的可译性
3.1.3 “语言世界观”观照下的可译性
3.1.4 可译性理论之于先秦典籍范畴意义探寻的启示
3.2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的意义特质
3.2.1 关联性与情境性
3.2.2 多义性:典籍文本独特的阐释境遇
3.2.3 “观”与先秦儒学思维方式
3.3 本章小结
4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中英比析
4.1 “兴”及其英译
4.1.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兴”
4.1.2 “兴”的英译分析
4.1.3 小结
4.2 “仁”及其英译
4.2.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仁”
4.2.2 “仁”的英译分析
4.2.3 小结
4.3 “义”及其英译
4.3.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义”
4.3.2 “义”的英译分析
4.3.3 小结
4.4 “礼”及其英译
4.4.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礼”
4.4.2 “礼”的英译分析
4.4.3 小结
4.5 “智(知)”及其英译
4.5.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智(知)”
4.5.2 “知(智)”的英译分析
4.5.3 小结
4.6 “中(庸)”及其英译
4.6.1 先秦儒学语境中的“中”
4.6.2 “中(庸)”的英译分析
4.6.3 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翻译模式
5.1 对现有的翻译模式的反思
5.1.1 绝对准则导向翻译模式
5.1.2 对音译加注翻译模式的再思量
5.1.3 “范畴具体化”模式
5.2 新模式探寻
5.2.1 先秦儒学的“时中”特质
5.2.2 “时中”翻译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