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23 18:30:31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导言 后《讲话》时代的《讲话》研究
第一章 新兴文艺体制的核心主体建构
第一节 工、农、兵的语义变迁
第二节 群体性指称概念之演变
第三节 工农兵文艺体式的创制
第二章 创作主体的身份划分和角色定位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节 同质性的指认与建构
第三节 文坛领域的小资产阶级话语
第四节 创作主体身份和角色定型化的形成
第三章 不断明确和强化的功能属性
第一节 启蒙工具说的孕育
第二节 作为“注入思想”的“宣传武器”
第三节 文艺功能的重新定位
第四节 文艺武器论的再度强化
第四章 文艺形式的转换与变革
第一节 “形式”遭遇的尴尬
第二节 “旧瓶”与“新酒”
第三节 “民族形式”与体式变革
第五章 被规训的角色转换和话语转型
第一节 “物心两面的改造”
第二节 从改造走向结合
第三节 角色转换后的话语转型
第六章 文艺大众化实施路径之新构想
第一节 “普及”的焦虑
第二节 “豆芽菜与大树”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 时代与现实的文艺召唤
第一节 “美刺”与“写光明”
第二节 “暴露与讽刺”论争
第三节 对现实言说的规定性叙述
第八章 两难中的批评标准
第一节 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艺批评
第二节 苏区文艺审查机制的雏形
第三节 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
结语 多元话语的继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