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16 21:07:52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概况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退耕还林县基本特征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2.4 退耕还林概况
第3章 试验设计与监测方法
3.1 标准样地设置及选择
3.2 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状况调查
3.3 植被及林分调查
3.4 土壤调查
3.5 林地水文调查
3.6 遥感监测方法
第4章 退耕还林区树种选择及典型配置模式
4.1 适生树种选择原则及筛选
4.2 植被恢复空间配置模式
4.3 植被空间配置技术体系
4.4 黄土丘陵区植被配置典型模式
第5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5.1 遥感影像资料及预处理
5.2 基于遥感的LUCC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5.3 遥感图像分类
5.4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精度评估
5.5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与分析
5.6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6章 退耕还林(草)地群落特征分析
6.1 不同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分析
6.2 封育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第7章 退耕还林(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7.1 退耕还林对土壤物理性的影响
7.2 退耕还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7.3 退耕还林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7.4 封育措施对土壤恢复效果的研究
第8章 退耕还林(草)地水文效应分析
8.1 植冠层截留量
8.2 土壤渗透性
第9章 退耕还林(草)地土壤侵蚀分析
9.1 研究方法
9.2 技术路线
9.3 土壤侵蚀控制效益研究
9.4 土壤侵蚀分析与评价
9.5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治理措施探讨
第10章 退耕还林(草)地植被碳储量分析
10.1 含碳率分析
10.2 植被碳储量估算
10.3 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变异规律
10.4 地被物层(草本层)碳储量
10.5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储量
10.6 总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10.7 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第11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11.1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11.2 保护水资源价值
11.3 保育土壤价值
11.4 固碳制氧价值
11.5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
11.6 改善小气候价值
11.7 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11.8 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11.9 工程生态价值评价结果的修正
第12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12.1 直接经济效益
12.2 间接经济效益
第13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13.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变化
13.2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13.3 生态意识的转变与能源结构调整
13.4 新农村建设变化
第14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14.1 层次分析法理论介绍
14.2 综合效益评价
第15章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就
15.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改变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5.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效控制区域土壤侵蚀
15.3 退耕还林促使退耕还林区群落结构优化
15.4 退耕还林促进区域土壤环境的改善
15.5 退耕还林工程推进制度体制的创新
15.6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生态恢复技术集成和科技创新
15.7 退耕还林工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
15.8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6章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后续发展思路举措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6.2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举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