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18 09:49:16
封面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编委会
总序
第一章 节日保卫战的文化独占性宣示——“保卫端午”的舆情演变及其行动逻辑
导读
一 谁在关心民间文化?
二 新闻是怎样炼成的?
三 谁动了我们的粽子?
四 到底谁在说假话?
五 数谁口号喊得响?
六 我们在愤怒,韩国人在干什么?
七 谁在引领世界新潮流?
八 “江陵端午祭”到底是怎么回事?
九 学者怎么说?
十 谁和谁在合作干什么?
十一 刘魁立为什么被声讨?
十二 喊哑了“端午”,接着我们喊什么?
十三 怎样做一个大国公民?
附录 “愤青”永远操用正面大词
第二章 两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两套文化保护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一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 著作权角度的“保护”(Protection)
三 文化遗产角度的“保护”(Safeguarding)
四 分道扬镳的两种保护观
五 两种保护观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呈现
附录一 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选择题
附录二 给“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泼点冷水
第三章 随风摇摆的运动式学术——中国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一 学术与运动的结合搅动了学术的纯粹性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打乱了循序渐进的学术进程
三 学者的积极参与消耗了学者的时间和精力
四 学术赶场让民俗学沦为“俗学”
五 民俗学者越界干预民众生活
六 学术研究成为大跃进式的学术狂欢
附录 基层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及其症结
第四章 竞择生存的历史叙事——以骊靬古罗马军团后裔的传说为例
一 传说的由来
二 大众传媒的偏向性宣传
三 旅游经济打蛇随棍上
四 学术研究无法左右传说的生长方向
第五章 犀利的文化批评与功利的地方诉求——以各地方政府的“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例
一 备受责难的新造神运动
二 一个学者与一个政治家的决裂
三 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分歧
四 借助共同知识生产新的传说
五 有什么家底打什么牌
六 民间文化不应受到“真实性”的束缚
七 文化从来就没有纯粹过
八 学术干预生活注定吃力不讨好
附录 关于学术与生活关系的网络讨论
第六章 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文化迷失——以江西省信丰县城的春节见闻为例
一 同班同学的两个同学会
二 狂热的地下钱庄
三 衰落的山村、暴富的农民
四 城里人、乡下人、外地人
五 要让孩子到城里读书
附录 变化最大莫过县城
第七章 新乡土社会的“关系网”和“信息圈”——以客家地区一个宗族村落的城乡关系为例
一 沛东人的辈分关系与亲属关系
二 城里沛东人和乡下沛东人
三 大年初二的拜年“红包”
四 作为信息中心的地理沛东与观念沛东
附录 下坝村的人说自己是沛东人
第八章 灵异谣言的语法逻辑与传播特点——以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谣言为例
一 灾难谣言是灾后恐慌的表现
二 特别挑选的灵异载体
三 离奇的灵异解析
四 简捷的厌胜法门
五 娱乐功能决定了灵异谣言自生自灭的传播特点
附录 关于灾难谣言的讨论
第九章 “传统相声”的真相与意义——郭德纲相声的文化包装策略
一 “从前”与“现在”的PK
二 相声界族谱
三 传统的源头
四 传统的涅槃
五 传统的转型
六 “英雄叙事传统”中的郭德纲自传
七 传统的“真”与“善”
八 假想的传统
九 为假想的传统设置一批假想敌
十 被蹂躏的传统
十一 民俗主义与发明传统
十二 传统不代表救世主
十三 对于郭德纲现象的隐忧
附录一 关于相声与传统的讨论
附录二 相声不会死,但不是这样活
第十章 江湖艺人的娱乐本色——郭德纲演艺策略的调整与适应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