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9-30 10:35:54
封面
书名页
版权信息
本卷说明
代前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导言:古今对话
一、历史优先原则
二、对话原则
三、自洽原则
第一章 儒、道、释文论异同及其文化蕴含
一、儒家的文学观念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
四、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
五、儒、道、释文学思想互补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及其民族文化个性
一、中国文论的基本范畴:气、神、韵、境、味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
五、形成中华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
第三章 孔子文论读解
一、“仁”学与“文质”观
二、“兴、观、群、怨”说及其整体性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情感快适度
第四章 孟子文论读解
一、“与民同乐”与古典人文主义
二、“养气”“知言”与文学创作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文学接受
第五章 庄子文论读解
一、“道”与“本色”之美
二、“道”与“言不尽意”
三、“虚静”说与“距离”说
四、“物化”说与“移情”说
第六章 陆机文论读解
一、陆机等人文论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文体十分法及其新界说
三、创作构思的系统探索
四、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五、“应感之会”与创作灵感描述
第七章 刘勰文论读解
一、《文心雕龙》——“文本乎道”
二、《文心雕龙》——文体层面论
三、《文心雕龙》——“神思”创作构思论
四、《文心雕龙》——“知音”欣赏论
第八章 钟嵘文论读解
一、“自然英旨”说与诗歌自然之美
二、“怨悱”说与诗歌的审悲快感
三、“滋味”说与诗歌的情感抒发
四、“品第”方法与传统的局限
第九章 司空图文论读解
一、“韵外之致”说的学术背景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韵外之致”说的美学内涵
三、“醇美”——“韵外之致”的理想
四、“全美为工”——“韵外之致”的必要条件
五、“辨味言诗”与读者的审美体验
第十章 严羽文论读解
一、宋代的两条诗学路线
二、“参禅”与“以禅喻诗”
三、作为诗歌题材论的“别材”说
四、作为诗歌本质论的“别趣”说
五、作为诗歌创作论的“妙悟”说
第十一章 苏轼文论读解
一、“清景一失后难摹”——艺术灵感论
二、“胸有成竹”——艺术心象论
三、“随物赋形”——艺术表现论
四、“枯澹”——艺术风格论
第十二章 王夫之诗学读解
一、“即景会心”——艺术直觉论
二、“圆净成章”——整体结构论
三、“兴观群怨”新释——本体论与鉴赏论
四、“乐体诗用”——“诗乐一理”论
第十三章 李贽文论读解
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
二、“童心说”与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
三、“童心说”的现代意义
第十四章 王国维文论读解
一、“独立”说及其意义
二、“慰藉”说及其意义
三、“天才”说及其意义
四、“古雅”说及其意义
五、“境界”说及其意义
六、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
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的社会条件
二、“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反传统”及其意义
三、传统是活的,与现代共存
四、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深度文化的支撑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当代文论的四个时期
二、古今对话之必要
三、中西对话之必要
附录:主要引用书目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
有所“吐”才能有所“纳”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